
亦作“ 科鈔 ”。由六科給事中分類抄錄朝廷内外章疏及帝王谕旨,參署付部的一種文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副淨持朝報送上介]禀老爺,今日科抄有要緊旨意,請老爺過目。”《清會典·都察院·六科》:“掌發科鈔……凡科鈔親接本於内閣,各分其正鈔外鈔而下於部,應封駮則以聞。”
“科抄”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明清時期的官制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科抄(亦稱“科鈔”)是明清時期由六科給事中負責的公文處理制度。其核心職能是将朝廷内外的奏章、帝王谕旨進行分類抄錄,并籤署意見後轉發至對應的部門執行。這一流程屬于六科給事中“稽察官府公事”的重要職責(參考《清會典·都察院·六科》)。
制度背景
文獻例證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歸山》中提到:“今日科抄有要緊旨意”,說明科抄在政務傳達中的實際應用。
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科抄”解釋為科舉考試中的抄襲行為,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六科給事中的具體運作,可參考《清會典》或相關明清官制研究文獻。
科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科”和“抄”兩個字組成。
“科”字的部首是“禾”,總筆畫數為9。
“抄”字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為7。
科抄在古籍中最早的出現是在《爾雅》一書中,意為“集合整理”。後來逐漸演變為指抄寫古籍的行為。
繁體字中,“科”字和“抄”字的形狀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科”字的形狀是類似于稻谷一樣的禾,下面加上“鬥”字旁,表示以禾為單位的量器。而“抄”字的書寫形狀則是多種不同的變體出現,有的形狀與現在的寫法相似,有的則有所差異。
1. 法院科抄了大量證據,以便進行進一步調查。
2. 他經常在家裡科抄古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科學、科技、科目、科舉、抄寫、抄襲、抄本等。
抄錄、抄錄、寫、鐳射、抄寫等。
摘抄、剪輯、删除、除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