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為謂的意思、無為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為謂的解釋

《莊子·知北遊》中假托的人名。猶言無為無謂。《莊子·知北遊》:“ 知 謂 無為謂 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所以 國武子 ,殺身由盡言。妙哉 無為謂 ,默默道斯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無為謂”是道家哲學中的特殊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知北遊》,是莊子虛構的人物名,本意可拆解為“無為”與“無謂”的融合。其中“無為”指順應自然不妄為,“無謂”則強調超越語言表達的境界,合起來體現道家對“道不可言”的哲學觀。
  2. 哲學内涵

    • 在《知北遊》的寓言中,人物“知”向“無為謂”追問如何得道,但“無為謂”始終不回答。莊子借此表達“大道不可言傳”的思想——真正的道需要通過“不言”來體悟,而非語言解釋。
  3. 與相近詞的區别

    • 無為:道家核心概念,主張遵循自然規律(如《老子》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無謂:原指無意義或無需多言(如《史記》中“甚無謂”),但“無為謂”作為專有名詞,特指莊子思想中超越言語的悟道狀态。
  4. 後世引用 明代詩人高啟在《寓感詩》中以“妙哉無為謂,默默道斯存”呼應莊子的思想,強調沉默體道的重要性。

該詞并非日常用語,而是莊子為闡釋哲學思想創造的象征符號,其核心在于通過“不言”傳遞道家對認知邊界的思考。若要深入理解,建議結合《知北遊》原文及道家“得意忘言”的思維方式進行延伸閱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無為謂的意思

無為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在乎、不計較、漠不關心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無為謂的拆分部首為無(一)、為(白、丶)、謂(讠、g二)。

無為謂的總筆畫數為12劃。

來源

無為謂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中,“無為而無不為者,何以不焉?無距遠者,何以不至?”

這裡的無為謂表達的是一種無所作為的态度,即不追求功利、不在乎名利,隻是隨遇而安,不為外界所幹擾。

繁體

無為謂的繁體寫法為「無爲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無為謂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句

他對别人的指責無為謂的笑了笑。

她對外界的議論總是保持無為謂的态度。

組詞

無所謂、無動于衷、滿不在乎、漠然不懼。

近義詞

不在意、不在乎、不放在心上。

反義詞

在意、在乎、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