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農家計時的器具。 宋 梅堯臣 有《和孫端叟寺丞農具·田漏》。 元 王祯 《農書》卷二十:“田漏,田家測景水器也。凡寒暑昏曉,已驗於星。若占候時刻,惟漏可知。古今刻漏有二:曰稱漏,曰浮漏。夫稱漏以權衡作之,殆不如浮漏之簡要,今田漏概取其制,置箭壺内,刻以為節,既壺水下6*注,則水起箭浮,時刻漸露,目巳初下漏,而測景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田漏漢語 快速查詢。
田漏是古代中國農村用于計量農田灌溉時間的專用計時器具,屬于漏刻(水鐘)的一種應用形式,主要用于農業活動中對用水時長的精準控制。其名稱由“田”(農田)與“漏”(漏壺)組合而成,體現了農事與計時技術的結合。
字義解析
“田”指農耕土地,“漏”即漏壺,為古代利用水流速度計時的工具。田漏專指設置在田間、用于測量灌溉時段的小型漏刻裝置。
功能用途
通過恒定流速的水量計算時間,幫助農民均分灌溉輪次,避免用水糾紛。宋代《王祯農書》明确記載:“田漏,田家測景水器也……以準灌溉之期”,說明其核心作用是規範農田用水秩序。
宋代農書記載
元代王祯在《農書·農器圖譜》(成書于1313年)中詳細描述田漏形制:“以簡盛水,底鑽小孔,漏滴為則”,并強調其“均排田序,無争澤之弊”的社會功能。該書為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農具文獻,具高度權威性。
技術原理
據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田漏屬“洩水型漏刻”,通過容器内水位下降速度标記時間單位。其精度雖低于宮廷漏刻,但結構簡易、成本低廉,適配農村需求。
田漏反映了古代農業社會對自然資源的精細化管控意識,是傳統生态智慧的實證。浙江大學農學史團隊指出,此類器具在唐宋時期江南稻作區廣泛使用,成為基層水利管理的重要工具。
權威參考來源:
“田漏”是古代農家使用的一種計時器具,主要用于農事活動的時間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田漏是古代農村常見的計時工具,尤其在宋代普及。其名稱由“田”(田地)和“漏”(滲水計時)組成,字面含義與農田活動密切相關。
主要用于農時安排,如播種、灌溉等需精确時間的活動。蘇東坡在《眉州遠景樓記》中也記載了其使用方式。
古代刻漏分“稱漏”和“浮漏”,田漏采用浮漏設計,結構簡單實用,適合農村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工作原理或曆史演變,可參考《農書》等古籍文獻。
變兵鞭簡蔽形碧玉蹄采詩成和遲暮串徹大和國家丹螢刀蜜丢丢秀秀短袖端崖耳門鵝王擇乳飛繮縫破補綻告誦鈎心鬥角古刹亥豕寒泉之思黃煙斛發毀訾昏瞀夾乘家火講肆輯補金風經童俊選空礮來因黎丘丈人路過籋口民部牧豎甯為鷄口,無為牛後千變萬狀啟化輕靡清聞權辭人君茹筆深拗深情底理石舫霜月提控通力頽惰完具問難五禮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