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掌管割烹之事。《儀禮·公食大夫禮》:“雍人以俎入,陳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 鄭玄 注:“旅人,雍人之屬旅食者也。”
(2).客居在外的人。《國語·晉語八》:“ 孫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韋昭 注:“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違命。”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上戍石鼓山》詩:“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别》詩:“ 山 東羣盜散,闕下受降頻。諸将歸應盡,題書報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詩:“衆鳥已歸樹,旅人猶過山。”《朱子語類》卷五九:“如 孔子 之聖……終身栖栖為旅人,又僅得中壽。” 明 徐士俊 《汪十四傳》:“願乞壯士,重過 西川 ……俾嘯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彥 《魚鬼》:“遠道的旅人或許會對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發出驚歎,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議。”
(4).衆人,庶民百姓。 唐 羅隱 《讒書·刻嚴陵釣台》:“今之世風俗偷薄,祿位相尚,朝為一旅人,暮為九品官,而骨肉親戚已有差等矣。”
“旅人”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
官名
古代指掌管割烹之事的官職,見于《儀禮·公食大夫禮》。鄭玄注:“旅人,雍人之屬旅食者也”,即負責祭祀或宴會時處理食物的官員。
客居在外的人
指長期或短期寄居他鄉的人,如《國語·晉語八》中“旅人所以事子也”,南朝謝靈運詩中“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也體現了漂泊者的心境。
旅行在途的人
泛指旅途中的行人或遊客,如唐代任翻《秋晚途次》中“衆鳥已歸樹,旅人猶過山”。現代語境中可指代旅遊者或探索人生道路的比喻。
庶民百姓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衆人”,如漢典提到的“庶民百姓”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注釋,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旅人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攜帶行李、在不同地方之間旅行的人。
旅人的部首是⻍(冫)。
旅人的總筆畫數是9畫。
旅人一詞來源于《莊子·天運篇》:“既葛之而遊于貞矣,又釋乎向物者也。”意思是既到達某個地方,又離開前往其他地方。
繁體字“旅人”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作“旅人”,和現代字形相似。
1. 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旅人,遊曆過許多國家。
2. 穿梭于山河之間,旅人體驗到了自然的壯麗。
1. 旅途:旅行的路程。
2. 旅行家:經常進行旅行的人。
3. 旅遊:遊覽和觀光。
4. 旅館:提供旅客住宿的地方。
5. 旅費:旅行所需的費用。
旅客、遊客、行者
居民、本地人、住在家中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