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弟的意思、皇太弟的詳細解釋
皇太弟的解釋
經選定繼承皇位的皇弟。《晉書·成都王穎傳》:“ 河間王 顒 表 穎 宜為儲副,遂廢太子 覃 立 穎 為皇太弟。”《魏書·徒何慕容廆傳》:“﹝ 高蓋 等﹞乃殺 泓 ,立 沖 為皇太弟,承制行事,置百官。”
詞語分解
- 皇的解釋 皇 á 君主,亦指神話傳說中的神:皇帝。皇後。皇宮。皇儲(已确定的皇位繼承人)。皇權。 大:皇皇巨著。冠冕堂皇。 對先代的敬稱:皇考(對亡父的尊稱)。 古同“遑”,閑遐。 古同“惶”,恐懼。 姓。
- 太弟的解釋 皇帝尊其弟之稱。《晉書·劉聰載記》:“僭即皇帝位……尊 元海 妻 單氏 曰皇太後、其母 張氏 為帝太後, 乂 為皇太弟,領大單于大司徒。” 唐 張說 《聖德頌》:“處儲闈,有尚元子之德;居藩邸,有辭
專業解析
皇太弟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中的特定稱謂,指在位皇帝冊立自己的弟弟為法定皇位繼承人。這一稱號蘊含着特定的政治意義與宗法關系,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基本定義
- 冊立主體:由在位皇帝正式冊封,具有國家典儀層面的合法性。
- 身份關系:被冊立者必須是皇帝的同輩弟弟(含胞弟、堂弟等),體現“兄終弟及”的繼承原則。
- 政治地位:作為儲君(即皇位繼承人),地位僅次于皇帝,禮儀規格高于普通親王。
二、曆史沿革與制度特征
皇太弟制度多見于政權更疊或皇帝無直系繼承人的特殊時期,本質是宗法繼承制的補充形式。其特點包括:
- 臨時性:多因皇帝無子或太子年幼/被廢而立,如西晉司馬衷冊立司馬穎為皇太弟(《晉書·惠帝紀》)。
- 權宜性:常伴隨權臣或宗室鬥争,如唐武宗李炎病危時立光王李忱(唐宣宗)為皇太弟(《新唐書·武宗本紀》)。
- 風險性:易引發儲君與太子系勢力的沖突,如遼道宗耶律洪基曾立耶律重元為皇太弟,後釀成叛亂(《遼史·耶律重元傳》)。
三、與皇太子的區别
比較項 |
皇太子 |
皇太弟 |
繼承關系 |
皇帝之子(父子相承) |
皇帝之弟(兄弟相繼) |
冊立常規性 |
常态繼承制度 |
特殊條件下的變通 |
宗法優先度 |
嫡長子優先 |
無固定順序,由皇帝指定 |
四、典例參考
- 司馬穎:晉惠帝司馬衷之弟,304年被立為皇太弟,後因叛亂被廢(《晉書·成都王穎傳》)。
- 李旦:唐睿宗,武則天時期曾被立為皇太弟(後改封相王),《舊唐書·睿宗本紀》載其“儀鳳三年,徙封相王,改名旦”。
- 完顔杲:金太祖完顔阿骨打之弟,1121年受封“忽魯勃極烈”(相當于皇太弟),《金史·杲傳》稱其“為國論忽魯勃極烈,貳國政”。
來源說明:
本文定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皇太弟”的釋義,曆史制度分析依據《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著)及《二十五史》相關帝王本紀與列傳記載,案例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正史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皇太弟”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中的特殊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皇太弟是儲君的一種形式,指皇帝将親弟冊立為法定繼承人,屬于皇位繼承人的正式封號。其地位與皇太子、皇太孫等類似,但繼承順序以兄弟關系優先于子嗣。
2. 冊封程式
必須經過正式冊封儀式方可生效。例如明熹宗未冊封朱由檢,故後者雖繼位卻不被視作皇太弟。
3. 曆史實例
- 西晉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上表廢太子,改立其為皇太弟,後因權力鬥争被廢。
- 十六國慕容沖:前秦将領高蓋殺慕容泓後,擁立慕容沖為皇太弟。
4. 與其他繼承人的區别
- 與皇太子:繼承權來源于兄弟關系而非父子關系
- 與皇太叔:繼承者為叔輩而非平輩
- 適用範圍:若君主為國王(非皇帝),則稱“王太弟”
注意事項:該制度多出現于皇帝無子嗣或子嗣年幼/失勢時,常伴隨政權動蕩。其合法性依賴于正式冊封文書,僅憑血緣關系直接繼位者(如明代朱由檢)不被承認此稱號。
别人正在浏覽...
阿門豹文背水陣被罩徧計所執自性抪扈逞權俦伴單打搭識登戒範防方扇傅彩梗亮挂搭燈鴻古黃橙環節劍函嬌嬌滴滴交戰國佳冶解厄金環蛇急頭賴臉久等稷下先生記歇抗洪抗飏寬弛跨竈闚圖勞金淪失鹵瀉沒賬難說内功跑槽破理乾闼祈禱棋子曲呂篩渣上大夫折口嗣讓枱球煻煨貪賢套叙天正亭刃忘其惟利是求無有鮮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