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神。 晉 葛洪 《神仙傳·封衡》:“遂周遊天下。故山官山神,潛相迎伺,而兇鬼怪物,無不竄避。”
(2).舊指西南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 清 魏祝亭 《兩粵猺俗記》:“山官者, 猺 總也。總之下有 猺 目八人,司諸 猺 。”
“山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定義與職能
山官(景頗語稱“杜瓦”或“崩早”)是景頗族村寨的世襲頭人,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祭祀的主持人。他們對外代表村寨,對内管理生産、司法、軍事等事務,并享有特權。
社會結構與繼承制度
山官制度形成于氏族家長制瓦解時期,社會分為官種(貴族)、平民、奴隸三個階層。山官職位按幼子繼承制世襲,轄區内的村寨頭人協助管理。
文化特征
山官制度融合了氏族民主性和階級專制性,通過不成文的習慣法維系社會秩序,被稱為“民族靈魂”。
山神的别稱
古籍中“山官”指山神,如晉代葛洪《神仙傳》提到“山官山神,潛相迎伺”,描述山神對鬼怪的威懾作用。
引申的官職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古代“山官”也指管理山區的低微官職,象征地位卑賤(此說法多見于非權威來源,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景頗族社會制度或相關古籍記載,可參考權威民族志或曆史文獻。
《山官》是一個詞語,常用來形容身居山區的官員,特指在山區擔任官職的官員。
《山官》是由“山”和“官”兩個部分組成的。其中,“山”字的拆分部首是“山”字旁,一共有3畫;“官”字的拆分部首是“宀”字旁,一共有8畫。
《山官》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形容在山區擔任官職的官員。這個詞的出現是因為山區地形複雜,氣候惡劣,治理和管理工作相對困難,因此專門有人被任命為山區官員。
《山官》的繁體字為「山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會将《山官》寫作「山關」或「山觀」。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也出現過。
1. 在這個山區,必須選派一位有經驗的山官來管理。
2. 山官們通過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提高了山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山官:山民、官宦、山林、官職等。
山民、山區官員、山地官員。
城市官員、平原官員、低地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