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霜鐘 ”。指鐘或鐘聲。語本《山海經·中山經》:“﹝ 豐山 ﹞有九鐘焉,是知霜鳴。” 郭璞 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 南朝 齊 謝朓 《雩祭歌·黑帝歌》:“霜鐘鳴,冥陵起,星迴天,月窮紀。” 唐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詩:“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宋 陸遊 《風流子》詞:“腸斷市橋月笛,燈院霜鐘。” 清 厲鹗 《遊菁山常照寺》詩:“乞身向空谷,説法鳴霜鐘。” 冰心 《集外·莊鴻的姊姊》:“每逢我有什麼失意或是精神頹喪的時候,一想起姊姊的話,便覺得如同清曉的霜鐘一般,使我驚醒。”
見“ 霜鐘 ”。
“霜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鐘或鐘聲,源自《山海經·中山經》的典故:“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古人認為霜降時節鐘會自然鳴響,因此用“霜鐘”代指鐘聲或鐘本身。
在詩詞中常被用作清冷、高潔的象征,例如: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山海經》相關注釋。
《霜鐘》是一個意境深遠、富有詩意的詞語,它用于形容冬天的清晨或黃昏時刻出現的一種自然景觀。
《霜鐘》的拆分部首是雨,拆分筆畫數是17畫。
《霜鐘》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文人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在古代中國文學中,詩人常通過描寫自然景色來表達他們的情感與哲理。《霜鐘》一詞由此派生而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霜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些許變化。《霜鐘》也不例外。在古時的本字形寫法中,「鐘」字的末端有一個旁音「隹」,即「鐘」。
1. 嚴寒的冬日,遠處的山峰上飄起了一縷縷白煙,猶如憑空出現的《霜鐘》。
2. 靜谧的黃昏,大地上展現出一片銀裝素裹,讓人感歎大自然創造的美妙《霜鐘》景色。
1. 霜雪:形容冬季中下雪後留下的一層霜。
2. 美景:用于形容美麗的自然景色。
3. 日出:形容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現象。
1. 冰霜:形容寒冷天氣中凝結在物體表面的一層薄冰。
2. 霜凍:形容大地遭受嚴寒天氣凍結成霜的現象。
1. 溫暖:形容天氣、氣候等相對較暖和。
2. 春天:指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個季節,氣溫逐漸回暖的時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