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喪禮中用以迎神之布。其制,用三尺長的白布懸于竿首,略似旗旛。因喪服斬衰、齊衰用粗麻布,此布則經過加工,比較細白,故稱功布。
(2).用以引柩。《禮記·大喪記》:“禦棺用功布。”《儀禮·既夕禮》:“商祝執功布以禦柩。” 鄭玄 注:“居柩車之前,若道有低仰傾虧,則以布為抑揚左右之節,使引者執披者知之。”
“功布”是古代喪禮中使用的特定禮儀用具,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用途 功布指在喪葬儀式中使用的白色布帛,主要承擔兩項核心功能:
二、形制特征 • 材質規格:采用加工過的細白布,與喪服(斬衰、齊衰)所用的粗麻布形成對比,突顯禮儀層級差異; • 制作形制:三尺(約1米)白布系于竹竿頂端,形制類似旌旗,在儀仗隊列中具有視覺标識作用。
三、文獻依據 《禮記·大喪記》記載“禦棺用功布”,《儀禮·既夕禮》詳述商祝執功布指揮靈車行進的方法,鄭玄注解釋其作用是标示道路起伏,使扶柩者調整步伐。
四、詞源辨析 “功”在此處并非指功勞,而是強調布料的加工工藝(“功”通“工”),特指經過精制處理的細白布,與粗麻喪服形成工藝對比。
該詞屬于古代禮儀專有用語,現代漢語中僅見于古籍研究和傳統禮制考據領域。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儀禮》鄭玄注及《禮記》相關章節。
《功布》(gōng b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功績顯赫。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某方面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或成就。
《功布》的部首是「力」,筆畫數是7。
《功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典文獻。在《明史·刑法志》中曾有一段描述:“嘉靖時,江西水師敢死隊頭領霸王橫江(鳳翔府應元人)戰功布藻,海道傳之。”此處的“戰功布藻”即是指戰績輝煌。
《功布》的繁體字為「功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康熙字典》中的記載顯示,古時候的《功布》字寫作「功佈」,并有不同的字形表現。
他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音樂界取得了一番《功布》。
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非常出色,是學校整個年級的《功布》。
工作、勇氣、工程、布置、全力以赴
功勳、功勞、業績、成就
失敗、挫折、破産、落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