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蕺菜的意思、蕺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蕺菜的解釋

[heartleaf houttuynia] 俗稱“魚腥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Houttuynia cordata ),莖上有節,葉子互生,心髒形。莖和葉有魚腥氣。全草入中藥

詳細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細長,葉對生,卵形。初夏開花,淡黃色。莖、葉皆有腥味,故又稱“魚腥草”。可入藥,有清熱、解毒、治肺、止咳等功用。莖、葉之稚嫩者可供食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蕺》﹝集解﹞引 蘇恭 曰:“蕺菜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 江 左人好生食之。 關中 謂之菹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蕺菜(jí cài),中文傳統名稱,指代多年生草本植物魚腥草(學名:Houttuynia cordata),屬三白草科蕺菜屬。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核心釋義

蕺菜為魚腥草的古稱或正式中文名,因全株具特殊魚腥氣味而得名。其葉片心形,莖下部匍匐生根,夏季開穗狀小白花,常生于濕地、溝邊陰涼處。該名稱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蕺字,段公路《北戶錄》作蕊,音戢。秦人謂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


二、名稱溯源與别名

  1. 詞源解析

    “蕺”為專有字,本義即指此植物。《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蕺”,但《廣韻·入聲·緝韻》注:“蕺,菜名。似荞麥,生陰地。”印證其名稱曆史可溯至中古時期。(來源:《廣韻》)

  2. 常見别名
    • 魚腥草:因氣味得名,為現代通用名(來源:《中國植物志》)。
    • 折耳根:西南地區對其根莖的俗稱,突出食用部位(來源:《中華本草》)。
    • 狗貼耳:嶺南民間稱法,形容葉片形态(來源:《嶺南采藥錄》)。

三、實用價值與文化意義

  1. 藥用傳統

    蕺菜自古為重要草藥,《名醫别錄》列其“主蠼螋溺瘡”,《本草綱目》載其“散熱毒癰腫”。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揮發油(如癸酰乙醛)、黃酮等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 食用習俗

    根莖與嫩葉可食,尤以雲貴川地區涼拌折耳根為特色菜肴,兼具風味與養生功能(來源:《中國飲食文化史》)。

  3. 文化符號

    浙江紹興有“蕺山”,因蕺菜叢生得名,為曆史名儒王羲之故宅所在,體現植物與地緣文化的交融(來源:《紹興府志》)。


四、植物學特征補充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權威來源示例):

  1. 《中國植物志》線上版:http://www.iplant.cn/info/Houttuynia%20cordata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https://www.chp.org.cn
  3.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https://www.satcm.gov.cn
  4. 植物學數據庫:http://www.efloras.org

網絡擴展解釋

蕺菜,又稱魚腥草,是一種具有多重價值的植物,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名

蕺菜(學名:Houttuynia cordata)是三白草科蕺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莖葉散發魚腥味得名“魚腥草”。其别稱多樣,如折耳根(四川、雲南)、狗貼耳(廣東)、側耳根、臭菜等。

二、形态特征

  1. 植株:株高30-50厘米,莖直立或匍匐,節處易生根,全株具腥臭味。
  2. 葉片:心形或卵形,葉緣有鋸齒,葉面革質有光澤,基部呈鞘狀。
  3. 花果:穗狀花序頂生,花小,白色或淡黃色;蒴果卵圓形,花果期5-10月。

三、分布與習性

四、用途與價值

  1. 食用
    嫩莖葉可涼拌或煮食,口感爽脆,含蛋白質、鈣、磷等營養成分。
  2. 藥用
    全草入藥,含魚腥草素、揮發油、黃酮類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咳祛痰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炎、腸炎、中耳炎等。
  3. 其他
    可制茶飲,有解暑、降壓作用;部分地區用作觀賞植物。

五、文化意義

古稱“菹菜”,《名醫别錄》等中醫典籍均有記載,是兼具藥食同源特性的傳統植物。

蕺菜是一種集食用、藥用與生态價值于一體的草本植物,其名稱、形态與用途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具有豐富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哀蟬曲百圾碎八覽拔心草倍式邊局标志層兵勢避人眼目筆音不死面殘溜朝儒叉子稱薦陳俗翠琅玕逮累得月頂水點二蠶番宿風靡後項花生油赍持鏡頭鲙殘快捷窺避括比樂醄醄陵陽釣離憂露宿風餐賣查梨瞑思苦想南航北騎排序缾罍之恥謙言牽誘青裙侵冒乳管騷然申斷勝似施仁布德稅銮速度滑冰通國彤驺投契汍波委劣微質鄉飲酒禮線索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