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填阏的意思、填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填阏的解釋

亦作“ 填淤 ”。淤泥。亦指沉積;淤塞。《史記·河渠書》:“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漢書·溝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來春桃華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壤之害。” 唐 杜甫 《溪漲》詩:“馬嘶未敢動,前有深填淤。” 宋 司馬光 《戶部侍郎周公神道碑》:“ 六塔渠 廣四十餘步……自 河 徙以來,填閼成高陸。” 清 劉大櫆 《通江府通判許君傳》:“ 松江 河道細狹,易至填淤,填淤則舟楫不通,而民田亦無以灌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填阏"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判斷:

  1. 成語用法(tián yù) 指填補空白或遺漏内容。該詞由"填"(補充)和"阏"(缺失)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完善事物的完整性。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抽象層面的補充,如理論體系的完善。

  2. 水利術語(tián è) 指淤泥沉積或河道淤塞現象。如《史記·河渠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阏之水",即通過渠道引流淤泥積水。宋代司馬光的碑文也提到河道"填阏成高陸",描述淤積導緻陸地擡升的地貌變化。

  3. 語義演變

    • 原始詞義側重物理層面的填充(如河道清淤)
    • 後引申出抽象層面的補充完善功能
    • 明清文獻中多保留水利專業術語用法(如清代《通江府通判許君傳》)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當代工具書多收錄"填淤"作為淤塞義項的異形詞。建議在古籍閱讀時結合上下文,通過"填阏"所處句子結構(如賓語是否為具體事物/抽象概念)來辨别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填阏的意思

填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修補、補上缺口。在文學創作中,填阏指的是修補詩詞中的缺缺口,使詩句完整。

拆分部首和筆畫

填阏是由“土”和“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土”部首有3畫,“門”部首有10畫。

來源和繁體

填阏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史記·劉敬列傳》中,原本寫作“塡阏”。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變化為現在的“填阏”。在繁體字中,填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為“填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填阏的寫法稍有不同。其形狀較為簡化,使用的部首仍然是“土”和“門”,但在字形上有些微差别。

例句

1. 他在詩的最後一句中巧妙地填阏了一個缺口,使整首詩更為完美。

2. 這首曲子正好在這裡填阏了她心中的空白。

組詞

填補、修複、修補、彌補

近義詞

修補、補缺、填補

反義詞

破裂、破損、損壞、斷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