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屋脊的南面。 三國 魏 王粲 《莺賦》:“春鳴翔于南甍,戴鵀集乎東榮。” 宋 蘇轼 《次韻孫莘老鬥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坐待鬥與牛,錯落挂南甍。”
(2).引申指房屋南面的門戶,即屋南門。 唐 白居易 《草堂記》:“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
"南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
一、基本釋義
字面結構:由"南"(方位詞)與"甍"(讀音méng,指屋脊)組成,本義指屋脊的南側。該詞常見于古代建築描述中,如三國時期王粲《莺賦》記載"春鳴翔于南甍"(),宋代蘇轼詩作中也有"錯落挂南甍"的描寫()。
引申含義:因中國傳統建築講究坐北朝南的布局,南向門戶采光最佳,故引申為房屋南面的門戶。唐代白居易《草堂記》中"敞南甍,納陽日"即是通過開啟南門引入陽光來禦寒的實例()。
二、文學意蘊 該詞在詩詞中常通過空間方位營造意境,如蘇轼以"南甍"為星辰懸挂的參照物展現夜景,王粲則借莺鳥栖息方位暗喻季節特征。其使用多見于唐宋詩文,現代漢語已鮮少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彙釋義主要源于古籍文獻用例,未見于現代權威詞典收錄。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南甍(nán m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常作為人名或地名使用。下面将介紹南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是否有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南甍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 "十"(shí)和 "田"(tián)。
它的總筆畫數為 11 畫。
南甍的意思是指位于建築物南面的房檐。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詞彙,用于描述建築物頂部的部分,特别是重要建築物的頂部。南甍也常用于修飾古建築,帶有一種古老而莊重的意象。
南甍的繁體字為「南懞」。
在古代,南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的核心部分仍然是 "十" 和 "田"。
1. 這座古宅的南甍雕刻精美,非常具有藝術價值。
2. 城南的大宅院覆蓋着華麗的南甍,彰顯了主人的豪華與地位。
3. 這座廟宇的南甍雄偉高大,宛如一道壯麗的風景。
1. 太陽南甍:形容太陽正好位于房檐下方,南方。
2. 南甍雨霁:形容南甍下的雨水停歇,天氣放晴。
1. 南檐:與南甍所指的概念相似,形容建築物南面的房檐。
2. 南樓:指位于南面的樓房。
北甍:與南甍相對,指建築物北面的房檐。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清楚地解釋了南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