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饷的意思、防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饷的解釋

防兵之糧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西北水利》:“三年之後,方許收稅,每畝輸穀一鬥,中等六升,下者三升,耑備津門防餉之費,奉旨即舉行之。”參見“ 防汛兵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饷是漢語曆史詞彙,特指古代國家為維持邊防軍隊開支而撥付的專項軍費,核心含義為“防禦邊務的軍饷”。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構成

    “防”指軍事防禦(如邊防、海防),“饷”即軍糧、糧饷。合稱“防饷”,專用于保障戍邊軍隊的日常補給與作戰物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曆史語境

    明清時期,“防饷”是中央財政對邊疆駐軍的專項撥款,涵蓋士兵薪俸、糧草、武器修繕等費用。例如明代為抵禦蒙古侵擾,在“九邊”重鎮設立防饷制度;清代則用于新疆、西藏等邊陲守備。

    來源:白壽彜《中國通史》第1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3. 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當代漢語中,“防饷”已不再使用,其概念轉化為“國防經費”“邊防預算”等術語,但曆史文獻中仍保留原詞表述。


二、權威文獻佐證


三、學術研究參考

據軍事史學者陳鋒研究,防饷制度是古代“以財養兵”政策的體現,其撥付效率直接影響邊疆穩定。例如萬曆後期防饷短缺,導緻遼東明軍士氣潰散,成為後金崛起的誘因之一。

來源: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


四、詞義演變與消亡

19世紀後,隨着近代軍制改革(如清末新軍),防饷被“協饷”“洋饷”等新財政模式取代。現代漢語僅存于曆史研究語境,但作為制度樣本,仍為國防經濟學提供借鑒。

來源:王家儉《晚清軍事變革論集》,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9年。

網絡擴展解釋

“防饷”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說明:

  1. 清代鹽稅制度() 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為償還外債設立的專項鹽稅。清政府通過每斤鹽加征制錢二文,在廣東地區每年籌集防饷銀10萬兩,按季度繳庫。具體征收方式包括省河配鹽每包抽銀五分、潮橋官運局認籌等,資金用于償付俄、法、英、德等國賠款本息。

  2. 軍事後勤概念() 原指防兵的糧饷,明代文獻《野獲編》記載,北方水利工程稅收中專門劃撥部分谷物用于津門(天津)防饷,按土地等級每畝征收一鬥至三升不等,用于軍事駐防開支。

補充說明:

建議研究具體曆史文獻時,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是讨論清代財稅制度還是明代軍事供給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源秉臬秉質鼻息如雷博浪沙殘荼嘈嘈切切超轶齒歲春秋裝蔟蔟村樸打岔大騩大赉貂扇法儀鳳腦香風邪鈇砧耕牛為主遭鞭杖格榻漢貂貨聲救息機行絕國殊俗玃猨考查闚伺窟礧子骊姬淩踐脔脔盧瑟福粒子散射實驗買笑追歡茅房明白名魚暖寒會排虛彯纓棨窮源戚懿容乞蛇脊水糞四塗松茂碎紅逃俗天敵頑薄完糧卧倒污溝湘纍寫放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