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惼心的意思、惼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惼心的解釋

心地狹隘急躁。《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舩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成玄英 疏:“褊,狹急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惼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惼心”形容心胸狹隘、性情急躁的心理狀态,通常指人因氣量狹窄而容易急躁或易怒。例如《莊子·山木》中提到:“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此處以對比手法強調豁達的重要性。

  2. 字源與結構

    • 單字“惼”讀作biǎn,本義即指“心胸狹窄”,如《漢典》注解“惼”為“心胸狹隘、短氣量”。
    • “惼”與“心”組合後,強化了心理層面的狹窄性,體現為性格缺陷。
  3. 古籍與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除《莊子》外,亦可延伸至形容因度量小而産生的負面情緒。例如:“惼心之人常因瑣事生怨”,貼合其“急躁狹隘”的核心含義。

  4.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褊急”“狹隘”,反義詞則為“豁達”“寬厚”。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單純描述性格急躁的詞彙(如“暴躁”)混淆。

  5. 現代用法建議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若用于造句,可參考:“他雖聰慧,卻因惼心難容他人意見,終緻衆叛親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擴展詞例,可查閱《莊子》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惼心

惼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心”,筆畫為7畫。

惼心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古體漢字組合而成的。其中,“惼”是一個形聲字,由“忄”(心的偏旁)和“負”組成。“負”是聲旁,表示字義,“忄”是實旁,表示字形。而“心”則是表示人的思維、情感等抽象概念的漢字。

此外,惼心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惼」和「心」。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在傳統的古書籍、碑刻等中,我們可以見到惼心的古字形寫法。有些古代字典中将惼心寫作「惼」和「心」的古體字形,但這種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以下是惼心的例句:

1. 他的話讓我内心惼動,不知道如何回應。

2. 年少時的不成功給他造成了很大的惼心。

組詞:惼忄、無惼、無能為力心、不惼之人、心惼如騷

近義詞:焦慮、擔憂、憂慮、憂心、煩惱

反義詞:安心、放心、無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