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冠的意思、方山冠的詳細解釋
方山冠的解釋
古冠名。 漢 代祭宗廟時樂舞人所戴之冠。 漢 蔡邕 《獨斷》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 漢 祀宗廟,《大予》、《八佾樂》、《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從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後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賢。”《資治通鑒·漢昭帝元平元年》:“王嘗見大白犬,頸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無尾,以問 龔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樂舞人服之。”
詞語分解
- 方的解釋 方 ā 四個角都是暗乃謀咝位蛄雒娑際侵苯撬謀咝蔚牧⑻澹骸模ㄒ喑啤胺階印保!邸 數學上指某數自乘的積:方根。平方。開方。 人的品行端正:方正。方直。 一邊或一面:方向。方面。 地區,地域:地方。
網絡擴展解釋
“方山冠”是漢代的一種禮儀冠飾,主要用于祭祀場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方山冠是漢代祭宗廟時樂舞人佩戴的禮帽,象征身份與禮儀規範。其名稱由“方山”(象征權勢的方形山形)與“冠”組合而成,多用于帝王侍從、樂師及參與祭祀的官吏。
二、形制與材質
- 結構特征
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方山冠以五彩縠(有皺紋的絲織品)制成,尺寸為“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
- 外觀類比
《後漢書·輿服志》提到其形似“進賢冠”(漢代文官冠),但具體紋飾更強調祭祀屬性。
三、使用場景與象征意義
- 場合:專用于宗廟祭祀,配合《大予》《八佾》《五行》等樂舞表演。
- 顔色規範:舞者衣冠需與五行方位對應(如東方青色、南方赤色等),強化祭祀的儀式感。
- 文化内涵:既是官職身份的标識,也通過形制與色彩體現天人合一的傳統觀念。
四、文獻記載
- 蔡邕《獨斷》記載其材質與使用群體。
- 《漢昭帝元平元年》中提及“冠方山冠”的異象,側面反映其社會認知度。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代文獻及後世考據,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方山冠(fāng shān guān)這個詞是指山峰的形狀像帽子頂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方”和“山”,其中“方”代表正方形的形狀,而“山”則代表山脈或山峰。根據漢字的構成規則,“方山冠”的筆畫數為13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詩中,在詩人筆下山峰常常被形容為冠狀。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将這種形狀特征用“方山冠”來表示。
在繁體字中,方山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因為曆史和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中,方山冠的形狀和意義保持不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遠望山峰,其中一座戴着方山冠,猶如皇冠一般矗立在天際。”
與方山冠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山冠”、“山峰”、“山脈”等。
近義詞可能包括“山頂”、“山尖”等,它們也描述了山峰的高處。
目前我沒有找到方山冠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