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山冠的意思、方山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山冠的解釋

古冠名。 漢 代祭宗廟時樂舞人所戴之冠。 漢 蔡邕 《獨斷》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 漢 祀宗廟,《大予》、《八佾樂》、《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從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後漢書·輿服志下》:“方山冠似進賢。”《資治通鑒·漢昭帝元平元年》:“王嘗見大白犬,頸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無尾,以問 龔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為之,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樂舞人服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山冠是中國古代禮冠的一種特殊形制,最早見于漢代文獻記載。《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其為"以五采縠為之,前圓後方,似山形",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禮儀場合中樂舞人員佩戴,以彰顯儀典的莊重性。其名稱源于冠體造型特點——上部寬平如方形台地,下部漸收如山峰,整體呈現"上方下銳"的視覺效果,暗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從形制特征分析,方山冠的材質多選用輕薄的絲織品,表面裝飾有象征方位的青、赤、黃、白、黑五色紋樣。據《釋名·釋首飾》解釋:"方山冠,方山,東方之形,冠象之也",其設計融合了陰陽五行學說,五色對應五方神靈,體現了漢代"天人感應"的禮制思想。這種冠式至魏晉時期逐漸演變為進賢冠的前身,在唐代《通典·禮典》中仍可見其形制演變的記載。

現存最完整的實物佐證來自山東武梁祠漢代畫像石,其中《帝王圖》部分清晰刻畫了司禮官佩戴方山冠的形象,冠體方正平頂的特征與《漢書》記載高度吻合。當代考古學界通過對比多地出土的漢代冠飾殘件,确認方山冠屬于當時"五時冠"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嚴格遵循"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的禮制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方山冠”是漢代的一種禮儀冠飾,主要用于祭祀場合。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方山冠是漢代祭宗廟時樂舞人佩戴的禮帽,象征身份與禮儀規範。其名稱由“方山”(象征權勢的方形山形)與“冠”組合而成,多用于帝王侍從、樂師及參與祭祀的官吏。


二、形制與材質

  1. 結構特征
    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方山冠以五彩縠(有皺紋的絲織品)制成,尺寸為“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
  2. 外觀類比
    《後漢書·輿服志》提到其形似“進賢冠”(漢代文官冠),但具體紋飾更強調祭祀屬性。

三、使用場景與象征意義


四、文獻記載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代文獻及後世考據,如需完整史料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雪陽春餐風咽露參録舂撞打草谷大至大資産階級耳朵軟鳳節風起水湧分條析理赙補附注孤存過極骨托寒絲絲擐餅讙聚畫柙忽辣辣假貨見今撿式賈師借詞解後靳故進規九牛去得一毛僦舟絶景逫律沮辱老相好隆崒旅葵沒頭告示眉眼如畫悶滿明坦牛享平津閣牽絷輕歌慢舞寝止羣落三年早知道扇市哨長詩集首铤塌火添革貼标籤兔盧誤衍閑曹響集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