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青海省的意思、青海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青海省的解釋

簡稱“青”。在中國西北部。面積721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562萬(1995年)。少數民族占總人數40%,以藏族居多,次為回、土、撒拉、蒙古等族。1928年置省。省會西甯。大部分屬青藏高原,西北為柴達木盆地。氣候高寒幹燥。境内有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長江和黃河源地。中國重要牧區,盛産羊毛。鹽類、鉛鋅和水能資源豐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青海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名稱來源于境内著名的内陸鹹水湖——青海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權威資料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藍色或綠色”,引申為“茂盛、年輕”之意。此處指青海湖水色青碧,如《漢書·地理志》載“西海(青海湖古稱)之水色青黑”,故稱“青”海。

  2. 古漢語中稱大湖為“海”,如北京“北海”。青海湖作為中國最大内陸湖,曆史上被少數民族尊為“聖海”,因而得名。

  3. 現代行政區劃單位,源自元代“行中書省”制度,意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

二、行政區劃定義

青海省成立于1928年(民國十七年),現行建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設立。省會西甯市,下轄2個地級市、6個自治州,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四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23年版)。

三、自然地理特征

  1. 青海湖

    藏語稱“措溫布”(青色之海),湖面海拔3196米,面積4543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鹹水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數據)。

  2. 三江之源

    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于青海境内,被譽為“中華水塔”(國家水利部《中國水資源公報》)。

四、文化符號意義

  1. 民族交融象征

    漢、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多民族聚居,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伊斯蘭教東關清真大寺并存,體現多元文化和諧(中國民族宗教網)。

  2. 生态保護标志

    三江源國家公園為全球首個高原生态保護試點,代表中國生态文明建設成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告)。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中華書局《漢書·地理志》校注本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官網行政區劃查詢平台
  4.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青海湖生态環境研究報告》
  5.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三江源區水資源評估》
  6.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志》
  7.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态保護白皮書》

網絡擴展解釋

青海省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其名稱源于境内最大的内陸鹹水湖——青海湖。以下是對該詞條的詳細解釋:

一、名稱由來

青海省簡稱“青”,因青海湖得名。青海湖古稱“西海”“鮮水海”“卑禾羌海”,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

二、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北接甘肅,西北鄰新疆,南靠西藏,東南連四川。
  2. 地形地貌:以高原為主,山脈縱橫,包括昆侖山(中部)、唐古拉山(南部)、祁連山(北部),西北部為柴達木盆地,東部有河湟谷地。
  3. 水文資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行政區劃與人口

四、經濟與資源

  1. 畜牧業:重要經濟組成部分,盛産羊毛。
  2. 礦産資源:柴達木盆地鹽類、鉛鋅儲量豐富,鹽湖資源開發潛力大。
  3. 生态地位:高原生态敏感區,擁有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五、文化意義

青海湖不僅是地理标志,也是漢、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地,藏傳佛教文化影響深遠。


如需完整信息,可查看來源網頁(如漢典、青海簡介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制罷牛背綁倍道閉境自守避強擊惰哺露測地衛星拆穿重疊從長摧絕厝身當梁地力窦滔婦頓處凡·愛克兄弟酆宮過式皓蒼好古鶴祿洪瀾戒戢憬塗金檢謹泐快艇魁閣來哲老成持重雷峯夕照獵沙漏澤園密簡默歎懦鈍女流之輩翩翩起舞批紅判白迫小窮問融堅瑞曆騷雜僧榻攝羅子生訣生力實心眼兒收捕衰陋爽適填積通判無端端烏納裘魈鬼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