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臊陀 ”。
“臊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基本解釋
指人言行卑鄙無恥、不顧廉恥,常用于形容道德敗壞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為。其發音為sào tāo。
故事起源
據《晉書·王衍傳》記載,晉朝丞相王衍濫用職權謀私利,甚至傷害他人,後人便以“臊陁”諷刺此類行徑。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描述貪官污吏、背信棄義者等。
在佛教文獻中,“臊陁”是梵語“鹦鹉”的音譯,如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提到:“臊陀,梵言鹦鹉,鳥名。”。此用法較為生僻,多見于古籍或特定宗教文本。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晉書》相關記載或佛教音譯文獻。
《臊陁》是指人的精神狀态糟糕、情緒低落,也可以形容事物的破敗、蓬亂不堪。這個詞常用于表達貶義和諷刺。
《臊陁》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臊”部的部首是“蒿”,表示與草木相關;“陁”部的部首是“阜”,表示與土地和山崗相關。
《臊陁》一詞總共有12個筆畫。“臊”部有10個筆畫,“陁”部有2個筆畫。
《臊陁》一詞是中國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其來源具體不詳。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臊陁」。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臊陁》的方式與現代漢字相似,使用的部首和筆畫也相同。
1. 他最近陷入了一片臊陁之中,心情非常低落。
2. 這家庭幾經變故,現如今一片臊陁,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光。
臊陁心情、臊陁氣色、臊陁臉、臊陁形象。
情緒低落、沮喪、糟糕、蓬亂不堪。
心情愉悅、振奮、整潔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