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民的意思、四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民的解釋

舊稱士、農、工、商為四民。《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蔡沉 集傳:“冬官,卿,主國邦土,以居士、農、工、商四民。”《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宋 葉適 《留耕堂記》:“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四民”是中國古代對四個主要社會階層的統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四民指士、農、工、商,分别代表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這一分類體現了古代社會職業分工的核心理念,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下》,并在《漢書·食貨志》中被明确為“學以居位曰士,辟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二、起源與發展

  1. 文獻溯源:

    • 《周官》記載“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表明四民制度與土地管理相關。
    • 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提出“四民分業定居”,主張不同職業群體分區居住以提高效率。
  2. 社會功能:

    • 士:負責文化教育、政治管理;
    • 農:保障糧食生産;
    • 工:制造工具器物;
    • 商:促進物資流通。

三、延伸與影響

四、争議與演變

盡管官方強調“士為首”,但實際社會中商人因財富可能擁有更高話語權,例如明清時期商幫的崛起,反映了經濟實力對傳統階層的沖擊。


以上内容綜合自《孟子》《漢書》等典籍及權威詞典釋義,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相關古籍或研究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民

《四民》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古代社會中的四個社會階層,即士、農、工、商。四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會角色和職業,體現了古代社會分工、等級和價值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四民》的拆分部首為“囗”和“大”,其筆畫數為8劃。

來源

《四民》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二民》。在古代社會中,士、農、工、商被認為是中國社會的四個基本階層,這一概念在曆史文獻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

繁體

《四民》的繁體字為「四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四民》這個詞來說,它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肆民」。

例句

1. 士為四民之上,有學問、仁德、文化的标志。

2. 農是四民中最基礎的階層,負責耕種和生産糧食。

3. 工是四民之一,從事手工藝和勞動。

4. 商作為四民之一,負責商品流通和商業交換。

組詞

1. 國民

2. 義民

3. 神民

4. 法民

近義詞

四民的近義詞有貴族、庶民、勞動人民。

反義詞

四民的反義詞是無民,即無社會地位身份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