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送的食物。餽,通“ 饋 ”。 清 孫枝蔚 《避地》詩之一:“風俗成相慣,家家有餽攜。”
“餽攜”是“饋攜”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根據權威資料,其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餽攜”指贈送的食物。其中,“餽”通“饋”,表示饋贈;“攜”則指攜帶或傳遞。該詞源自清代孫枝蔚的詩句“風俗成相慣,家家有餽攜”,描述當時民間互贈食物的習俗。
用法與延伸
注意
餽攜(kuì xié)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帶着食物出行或贈送食物給他人。
餽(kuì)的拆分部首是食(饣),總共有16個筆畫;攜(xié)的拆分部首是手(扌),總共有9個筆畫。
《餽攜》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周禮·春官宗伯·士冠禮》中,用于描述王室将食物贈予官員的行為。在繁體中,餽攜的寫法分别是饋攜。
在古代,餽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中,“餽”可以寫作“饋”、“餼”,而“攜”可以寫作“攜”。
1. 父親餽攜着美食,在他回家的路上。
2. 他用餽攜的禮物感謝了那位幫助他的朋友。
組詞:餽贈(kuì zèng,贈送食物)、餽耳(kuì ěr,帶着食物耳食)。
近義詞:贈送、饋贈。
反義詞:索取、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