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臊陀 ”。
“臊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基本解释
指人言行卑鄙无耻、不顾廉耻,常用于形容道德败坏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其发音为sào tāo。
故事起源
据《晋书·王衍传》记载,晋朝丞相王衍滥用职权谋私利,甚至伤害他人,后人便以“臊陁”讽刺此类行径。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如描述贪官污吏、背信弃义者等。
在佛教文献中,“臊陁”是梵语“鹦鹉”的音译,如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提到:“臊陀,梵言鹦鹉,鸟名。”。此用法较为生僻,多见于古籍或特定宗教文本。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晋书》相关记载或佛教音译文献。
《臊陁》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糟糕、情绪低落,也可以形容事物的破败、蓬乱不堪。这个词常用于表达贬义和讽刺。
《臊陁》一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臊”部的部首是“蒿”,表示与草木相关;“陁”部的部首是“阜”,表示与土地和山岗相关。
《臊陁》一词总共有12个笔画。“臊”部有10个笔画,“陁”部有2个笔画。
《臊陁》一词是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其来源具体不详。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臊陁」。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臊陁》的方式与现代汉字相似,使用的部首和笔画也相同。
1. 他最近陷入了一片臊陁之中,心情非常低落。
2. 这家庭几经变故,现如今一片臊陁,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臊陁心情、臊陁气色、臊陁脸、臊陁形象。
情绪低落、沮丧、糟糕、蓬乱不堪。
心情愉悦、振奋、整洁有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