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挽歌的意思、挽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挽歌的解釋

[dirge;elegy;threnody] 哀悼死者的歌

詳細解釋

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後泛指對死者悼念的詩歌或哀歎舊事物滅亡的文辭。《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數遊戲於 西園 中” 劉昭 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酒酣之後,續以挽歌。”《後漢書·五行志一》:“挽歌,執紼相偶和之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時 袁山松 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左傳》《虞殯》《莊子》《紼謳》,挽歌非始於 田橫 之客。” 清 孫枝蔚 《挽範眉生客死燕中》詩:“挽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須是婦人。” 魯迅 《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另有一種文學是吊舊社會的滅亡--挽歌--也是革命後會有的文學。”


(1).哀悼死者的喪歌。《晉書·禮志中》:“新禮以為輓歌出於 漢武帝 役人之勞歌,聲哀切,遂以為送終之禮。”

(2).以唱喪歌為業的人。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有輓歌 孫巖 ,娶妻三年,妻不脫衣而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挽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綜合理解:


定義與核心含義

挽歌(讀音:wǎn gē)指為哀悼死者而創作的詩歌或歌曲,常用于葬禮、追思儀式中,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悲痛。其形式包括樂曲和歌詞兩部分,情感基調多為莊重、哀切。


曆史演變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漢代成為官方喪葬禮俗的一部分。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役人勞歌因聲調哀切,被用作送終禮儀。
  2. 發展:漢魏以後,士人階層逐漸接受并創作挽歌,使其從喪葬儀式擴展到文學領域,甚至成為文人寄托哀思或感歎舊事物消亡的載體。

文學與文化意義


其他相關解釋


示例與引用


“挽歌”既是具體的喪葬儀式元素,也是文學與情感表達的符號,其内涵隨曆史發展不斷豐富。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結構或文化寓意,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挽歌

挽歌是一個常用于文學和詩歌中的詞彙,主要意思是為死者哀悼、吟誦悲傷的詩歌或歌曲。

拆分部首和筆畫:挽(手, 才, 土)+ 歌(欠, 廣)= 挽歌(手, 才, 土, 欠, 廣)。

來源:挽作為動詞,原本的意思是牽引、拖動,而歌指的是用音樂和聲音表達情感。挽歌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學作品中,用于形容悲傷的詩歌或歌曲。

繁體字:彎歌。

古時候漢字寫法:鋄歌。

例句:他們沉浸在挽歌的曼妙旋律中,悼念着逝去的親人。

組詞:挽詞、挽聯、挽留。

近義詞:哀歌、悼念、挽詞。

反義詞:歡歌、慶賀、祝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