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散,倦怠。《文選·枚乘<七發>》:“揄棄恬怠,輸寫淟濁;分決狐疑,發皇耳目。” 張銑 注:“恬,安也;怠,慢也。”
“恬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懶散、倦怠,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構成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西漢枚乘的《七發》:“揄棄恬怠,輸寫淟濁;分決狐疑,發皇耳目。”。唐代學者張銑注解為:“恬,安也;怠,慢也”,強調因安于舒適而産生的怠惰。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描述人的精神狀态或行為模式。例如:“長期閑適的生活令他漸生恬怠,不複往日銳氣。”
參考資料:漢典、查字典等均收錄此詞,可進一步查閱相關古籍或詞典獲取例句。
恬怠這個詞是指心情甯靜、放松自在,沒有煩惱和憂慮的狀态。拆分它的部首為“忄”和“台”,部首“忄”表示與心情、情感相關,部首“台”表示平穩、安甯。
恬怠的拼音為tián dài,它是一個3畫的漢字。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邶風·靜女》中,其中有一句詩:“靜女其娈, 男子其恬。”“恬”就是恬怠的上古字形。在繁體字中,恬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恬怠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稍許的變化,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保持一緻。
以下是恬怠的幾個例句:
1. 他安之如玉,恬怠以遁謝。——唐·杜甫《龍興寺在雲安縣南四十二裡》
2. 恬怠生情。——北齊·閻行露泣《阮郎歸》
3. 無論是否勝利,他的臉上都挂着恬怠的微笑。
恬怠的近義詞有:平和、安甯、閑逸、悠閑。
恬怠的反義詞有:憂慮、煩惱、焦慮、緊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