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亦稱“ 橉筋木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橉木》:“﹝集解﹞ 藏器 ( 陳藏器 )曰:‘橉木生 江 南深山大樹。樹有數種,取葉厚大白花者入藥,自餘灰入染家用。’此木最硬,梓人謂之橉筋木是也。木入染絳用,葉亦可釀酒。”
關于“橉木”一詞的詳細解釋,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櫶木(xiǎn mù)
即蚬木,屬于常綠喬木,木材堅實緻密,常用于建築和造船。該樹種葉呈橢圓卵形,花白色,是珍貴用材樹種。
棶木(lái mù)
學名梾木,屬山茱萸科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對生呈橢圓狀卵形,核果紫色,常見于溫帶地區。
榣木(yáo mù)
古代文獻《山海經》中記載的大木,具體樹種無明确對應,可能為神話或古稱。
若需進一步确認“橉木”含義,建議:
以上信息綜合自植物學資料及古籍記載,具體樹種特性需以現代植物分類學為準。
《橉木》是一個指代特定樹木的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名為“橉”的樹木,也被稱為“楂樹”。
根據橉(楂)字的結構,可以将它拆分為木(木字旁)和查(木字旁和木字根)兩個部分。
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木字旁占用了3畫,查字旁占用了6畫,木字根占用了3畫。
橉(楂)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寫作系統。它是由木字旁和查字旁組成,木字旁代表了與樹木相關的意義,查字旁則代表了拆分部首的意義。橉字通過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形成了一個與樹木有關的字詞。
橉字的繁體形式為「楂」。
在古代,橉字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在相同。古代的寫法是“査”,使用了不同的字形來表達相同的意思。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
1. 這棵橉木生長在山谷裡,樹幹直徑超過一米。
2. 橉木的樹葉呈現深綠色,十分美麗。
與“橉木”相關的組詞有:楂樹、橉木林、橉木闆、橉木桌等。
與“橉木”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柿樹、栗子樹、榆樹等。
與“橉木”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有:鐵樹、石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