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 杭州 靈隱山 飛來峰 東南的 天竺山 ,有 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稱“三天竺”,簡稱“三竺”。 宋 林景熙 《西湖》詩:“斷猿 三竺 曉,殘柳 六橋 春。” 元 方回 《湧金城門望》詩:“ 三竺 禪牕猿已化,八梅吟冢鶴應悲。”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我且寄蹤 三竺 ,還期執手 西湖 。” 清 趙翼 《西湖詠古》詩之四:“ 三竺 峰巒非 艮嶽 ,兩堤燈火似 樊樓 。”參見“ 三天竺 ”。
“三竺”一詞的含義可從地理、文學兩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地理概念
指杭州靈隱山飛來峰東南的天竺山區域,包含三座佛教寺院:
二、文字溯源
“竺”本義為竹(《廣雅》),後引申為古印度别稱“天竺”。因此“三竺”也隱含佛教文化傳播的象征意義。
其他說明
提到“三竺”作為成語形容才智出衆,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高權威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建議優先采用地理及文學層面的解釋。
三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擁有三個突起的竹子。
三竺的部首是竹子,筆畫數是7畫。
三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這種神獸形狀獨特,身體像人,但背上長出了三個突起的竹子,因此得名為三竺。
繁體字三竺的寫法為「三築」。
在古時候,漢字三竺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具體的曆史資料并不清楚。
1. 他的後背有着三竺的疤痕,非常特别。
2. 這幅畫描繪了一隻擁有三竺的神獸。
三竺子、竺子、竹子。
三節竹、三節散。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