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見道。道家指達到至道的境界。《莊子·大宗師》:“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郭象 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成玄英 疏:“夫至道凝然,妙絶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絶待絶對。覩斯勝境,謂之見獨。” 陳鼓應 今注:“見道,指洞見獨立無待的道。‘道’為絶對無待,因以‘獨’來稱它。”
“見獨”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哲學闡釋
“見獨”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意蘊的古漢語詞彙,主要源于道家思想經典《莊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精神修養達到洞見絕對、唯一之“道”的境界。以下從語義、出處及哲學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字義與基本解釋
“見”(jiàn)意為觀照、領悟;“獨”指獨一無二、超越對待的絕對本體(即“道”)。合指體認到獨立無待、永恒不變的終極真理。《漢語大詞典》釋為:“見獨,謂洞見獨立無待之道。”此解強調對超越相對性之絕對本體的直覺把握。
二、經典出處與哲學内涵
該詞出自《莊子·大宗師》,描述修道者逐步提升精神境界的七個階段:
“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此處“見獨”是“朝徹”(心境澄明)後的更高境界,指突破時空局限與現象紛擾,直觀宇宙本體。晉代郭象注:“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唐代成玄英疏:“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絕待絕對。睹斯勝境,謂之見獨。”(來源:中華書局《莊子注疏》)
三、詞典學與思想史釋義
權威參考文獻
(注:古籍原文及注釋依據通行學術版本,現代詞典釋義綜合專業辭書界定)
“見獨”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核心哲學内涵 該詞源自《莊子·大宗師》,指通過「朝徹」(心靈澄明)的修煉後,達到與絕對之「道」合一的境界。道家認為「道」是獨立無待、超越時空的存在,因此「見獨」即洞見這一終極真理,實現「無古今」的永恒視角。
二、經典注釋佐證 郭象注解說「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強調消解時間與因果的執念;成玄英進一步闡釋「至道凝然,妙絶言象」,說明這種境界超越語言描述。陳鼓應現代注解指出「獨」即道的絕對性特征。
三、現代語境差異 需注意查字典等工具書将其解釋為「獨自見證特殊現象」的成語用法,這與道家原義存在差異。這種引申可能源于字面拆分理解,但主要文獻依據仍集中于哲學範疇。
四、修煉層次定位 在《莊子》體系中,「見獨」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修道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标志着從現象認知到本體認知的質變。
建議在學術語境中優先采用道家哲學釋義,若遇現代引申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可通過《莊子集釋》《道家思想研究》等典籍進一步考證其演變脈絡。
白足和尚編蓬並轂碧氏裨正程朱之學疵毀殚洽倒坐點存短褐穿結多姿凡爾賽宮風雞風詠搞花樣故技孤貞合髻橫害宏渺皇策恢諧貨帛家備儉泰囏危洊擢交亵介音經神金花土酒租客田課徒了眊列城彌留之際畮鐘那樣品子遷綿青缸氣逆痊痾全音裙帽壤父人命散别散適蜃貝聲腔叔代書牍四海承風遂懷蘇維埃題引網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