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忌的意思、禁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忌的解釋

(1) [taboo]∶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

犯皇帝的禁忌

(2) [forbid food]∶指醫藥上應避免的事物

詳細解釋

(1).忌諱;避忌的事物。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貴戚懼家之不吉而聚諸令名,懼門之不堅而為鐵樞,卒其所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常苦崇財貨而行驕僭,虐百姓而失民心爾。”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間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禮傷孝,莫肯收舉。”《後漢書·郎顗傳》:“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 唐 蘇拯 《明禁忌》詩:“陰陽家有書,蔔築多禁忌。”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看一本舊曆本,寫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這麼多的禁忌。”

(2).謂因攝養而避免食用某種食品或藥物。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養生》:“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氣息,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将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 唐 李翺 《韓吏部行狀》:“某疎愚,食不擇禁忌,位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歲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無信庸醫謬方,妄以異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節起居,慎調護,謹飲食,即兇亦有變為吉者。”

(3).指禁令戒條。《後漢書·蔡邕傳》:“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後漢書·楊終傳》:“ 漢 興,諸侯王不力教誨,多觸禁忌。”

(4).謂禁止。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這一月來,我的投稿已被封鎖,即無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禁忌”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1. 宗教與習俗範疇的禁制

    指特定文化或信仰體系中被嚴格禁止的行為、言語或事物。例如,漢族傳統中農曆七月避免婚嫁,部分少數民族在祭祀期間禁食特定肉類。此類禁忌多源于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或對族群倫理秩序的維護,如《禮記·曲禮》記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2. 醫學與科學領域的忌諱

    指因客觀規律限制而需避免的行為,如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參考《中華醫學禁忌手冊》),或特殊體質者忌用某些藥材。現代醫學中,“禁忌證”專指不適宜采用某種治療措施的情況,如青黴素過敏者禁用該類藥品。

該詞結構上,“禁”強調外力約束(《說文解字》釋為“吉兇之忌也”),“忌”側重心理回避(《玉篇》釋為“諱也”),二者合成後涵蓋物質與精神雙重層面的規避意義。語義演變中,禁忌從原始圖騰崇拜延伸至當代社會生活,成為跨學科研究的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禁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在不同語境和文化中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核心含義
    禁忌指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事物,通常與神聖、不潔或危險屬性相關。國際學術界将其統稱為“塔怖”(Taboo),源自波利尼西亞語,原意為“神聖的”和“非凡的”,後引申為“禁止的”和“危險的”。

  2. 詞源發展
    漢語中“禁忌”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指受拘束者因迷信而舍棄人事、依賴鬼神的行為。東漢時期已用于描述社會規範中的避忌現象。

二、主要特征

  1. 危險性與懲罰性
    禁忌的核心特征在于違反可能招緻危險或懲罰,例如觸犯神靈、引發災禍等。

  2. 心理與社會功能
    它既是人們對特定事物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恐懼、敬畏),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通過限制行為避免沖突。

三、分類與表現

  1. 文化禁忌

    • 原始階段:與喪葬、祭祀直接關聯,如潮汕地區耕作期間忌生産。
    • 次生階段:擴展至日常生活,如語言避諱(忌說不吉利的話)、飲食禁忌(如醫藥中忌油膩)。
  2. 醫學禁忌
    指需避免的藥物或治療方式,例如特定病症禁用某類藥材。

四、演變與現狀

隨着科學普及,部分迷信相關的禁忌逐漸淡化,但其仍反映人類避兇趨吉的心理需求,并在社會規範、生态保護等領域持續發揮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禁忌案例或文化差異,可查閱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阿緆傍紐悖謬弁髦博局不順氣蒼山殘碣測恩呈示雛兒椿庭萱室磁實摧堅陷陣丹青竹雕槁咢然繁略鲠谔更正工間橫說豎說花星化雨回文混吣金山力士開路先鋒浪迹天涯兩好并一好連宵柳陰仔骊邑樓頭孊嫚謬托知己魔焰軿辂劈叉憑結平陵僑胞硗狹青敷青雀舫梢婆折挫伸剖失曉詩中有畫守正不阿順矩通州偷耳忘生舍死萬家生佛威柄畏後生文畝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