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禁忌的意思、禁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禁忌的解釋

(1) [taboo]∶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

犯皇帝的禁忌

(2) [forbid food]∶指醫藥上應避免的事物

詳細解釋

(1).忌諱;避忌的事物。 漢 王符 《潛夫論·忠貴》:“貴戚懼家之不吉而聚諸令名,懼門之不堅而為鐵樞,卒其所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常苦崇財貨而行驕僭,虐百姓而失民心爾。”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間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禮傷孝,莫肯收舉。”《後漢書·郎顗傳》:“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 唐 蘇拯 《明禁忌》詩:“陰陽家有書,蔔築多禁忌。” 魯迅 《且介亭雜文·隨便翻翻》:“看一本舊曆本,寫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這麼多的禁忌。”

(2).謂因攝養而避免食用某種食品或藥物。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養生》:“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氣息,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将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 唐 李翺 《韓吏部行狀》:“某疎愚,食不擇禁忌,位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歲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無信庸醫謬方,妄以異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節起居,慎調護,謹飲食,即兇亦有變為吉者。”

(3).指禁令戒條。《後漢書·蔡邕傳》:“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後漢書·楊終傳》:“ 漢 興,諸侯王不力教誨,多觸禁忌。”

(4).謂禁止。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這一月來,我的投稿已被封鎖,即無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禁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在不同語境和文化中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1. 核心含義
    禁忌指被禁止或忌諱的言行、事物,通常與神聖、不潔或危險屬性相關。國際學術界将其統稱為“塔怖”(Taboo),源自波利尼西亞語,原意為“神聖的”和“非凡的”,後引申為“禁止的”和“危險的”。

  2. 詞源發展
    漢語中“禁忌”一詞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指受拘束者因迷信而舍棄人事、依賴鬼神的行為。東漢時期已用于描述社會規範中的避忌現象。

二、主要特征

  1. 危險性與懲罰性
    禁忌的核心特征在于違反可能招緻危險或懲罰,例如觸犯神靈、引發災禍等。

  2. 心理與社會功能
    它既是人們對特定事物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恐懼、敬畏),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通過限制行為避免沖突。

三、分類與表現

  1. 文化禁忌

    • 原始階段:與喪葬、祭祀直接關聯,如潮汕地區耕作期間忌生産。
    • 次生階段:擴展至日常生活,如語言避諱(忌說不吉利的話)、飲食禁忌(如醫藥中忌油膩)。
  2. 醫學禁忌
    指需避免的藥物或治療方式,例如特定病症禁用某類藥材。

四、演變與現狀

隨着科學普及,部分迷信相關的禁忌逐漸淡化,但其仍反映人類避兇趨吉的心理需求,并在社會規範、生态保護等領域持續發揮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禁忌案例或文化差異,可查閱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禁忌

禁忌(jìn gu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禁”和“忌”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屬于“礻”和“心”的部首,筆畫數分别是8畫和8畫。

“禁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撫民诰》:“言欲慎緩介視聽謀思慮動靜四禁忌,顯揚作人。”這裡的“禁忌”指的是言談行為的規範和限制。

在繁體字中,“禁忌”分别是“禁”(基本保持不變)和“忌”(簡化為「忌」),與簡體字拼寫相似,隻是“忌”的右邊的部分略有差異。

古時候,“禁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禁”字寫作“禁也有緊須忍,忌也如其意”;“忌”字寫作“世戒惡也有畏也警也”。可見,“禁”字表示緊張、忍耐,“忌”字表示戒律、警惕。

以下是一些使用“禁忌”一詞的示例句:

1. 這個話題在他們家裡是一個禁忌的話題,他們從不談論。

2. 在這個文化裡,對于長輩的批評是被視作一種禁忌的行為。

3. 這家公司有一些禁忌行為,員工需嚴格遵守規定。

與“禁忌”相關的組詞有:禁止、禁令、忌諱等。

與“禁忌”近義詞包括:忌諱、忌妒、忌憚。

與“禁忌”反義詞包括:寬容、開放、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