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 杭州 灵隐山 飞来峰 东南的 天竺山 ,有 上天竺 、 中天竺 、 下天竺 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宋 林景熙 《西湖》诗:“断猿 三竺 晓,残柳 六桥 春。” 元 方回 《涌金城门望》诗:“ 三竺 禪牕猿已化,八梅吟冢鹤应悲。”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我且寄踪 三竺 ,还期执手 西湖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诗之四:“ 三竺 峰峦非 艮岳 ,两堤灯火似 樊楼 。”参见“ 三天竺 ”。
“三竺”一词的含义可从地理、文学两个层面综合解析:
一、地理概念
指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的天竺山区域,包含三座佛教寺院:
二、文字溯源
“竺”本义为竹(《广雅》),后引申为古印度别称“天竺”。因此“三竺”也隐含佛教文化传播的象征意义。
其他说明
提到“三竺”作为成语形容才智出众,但此用法未见于其他高权威文献,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建议优先采用地理及文学层面的解释。
三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个人拥有三个突起的竹子。
三竺的部首是竹子,笔画数是7画。
三竺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种神兽形状独特,身体像人,但背上长出了三个突起的竹子,因此得名为三竺。
繁体字三竺的写法为「三築」。
在古时候,汉字三竺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历史资料并不清楚。
1. 他的后背有着三竺的疤痕,非常特别。
2. 这幅画描绘了一只拥有三竺的神兽。
三竺子、竺子、竹子。
三节竹、三节散。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