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衣的意思、三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衣的解釋

梵文Tricīvara的意譯。佛教比丘穿的三種衣服。一種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衆聚時衣,在大衆集會或行授戒禮時穿着;一種叫郁多羅僧,即上衣,禮誦、聽講、說戒時穿着;一種叫安陀會,日常作業和安寝時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唱導·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宮 設會,聞 光 唱導,帝稱善,即敕賜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沙門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執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 唐 賈島 《送去華法師》詩:“秋江洗一鉢,寒日曬三衣。” 清 姚鼐 《嘉慶丁巳阻風于繁昌三山矶》詩:“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衣”是佛教比丘所穿的三種僧服總稱,源于古印度僧團制度,具有特定的宗教意義和穿着規範。其具體含義及分類如下:

一、三衣的構成與用途

  1. 僧伽梨(大衣/祖衣)

    • 材質與形制:由9至25條布片縫制,條數越多身份越尊貴,又稱“九條衣”或“重複衣”。
    • 使用場合:正式場合穿着,如說法、入王宮、授戒、集會等,是僧人的禮服。
    • 象征意義:代表“田相衣”,象征福田,寓意滋養法身慧命。
  2. 郁多羅僧(上衣/七條衣)

    • 材質與形制:由7條布片制成,又稱“入衆衣”。
    • 使用場合:禮佛、誦經、聽講、布薩(忏悔集會)時穿着。
  3. 安陀會(内衣/五條衣)

    • 材質與形制:由5條布片縫成,貼身穿着,亦稱“中宿衣”。
    • 使用場合:日常勞作、就寝時使用,屬便服。

二、三衣的宗教意義與禁忌

三、曆史與文化延伸

三衣不僅是僧侶的日常服飾,更是佛教修行與戒律的具象化體現,通過形制、用途的嚴格區分,強化宗教儀軌與精神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衣》的意思

《三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古代為了遮擋身體的裸露而穿着的三種衣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衣》這個詞由部首“衤”和“衣”組成。其中,“衤”是“衣服”的衣字旁,表示與衣服有關;而“衣”是指衣物本身。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和繁體

《三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而其繁體字形為「三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三衣》這個詞的古時寫法為「參襲」。

例句

1. 古人常說,生活的基本需求有飲食、住房和《三衣》。

2. 我們可以從古代文獻中了解到,窮人常常隻能擁有《三衣》。

組詞

與《三衣》相關的組詞有:
- 三餐:指一天三餐的飲食。
- 三寶: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個寶貴的存在。
- 三位一體:指基督宗教中的上帝的三個位面即父、子、聖靈。
- 三千世界:佛教中指世界的萬物衆生。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三層衣、三重衣
反義詞:隻衣一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