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漏的痕迹。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下無漏跡,上無逸飛。” 晉 張協 《七命》:“内無疏蹊,外無漏跡。”
“漏迹”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遺漏的痕迹”,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定義
“漏”指事物因孔縫導緻遺漏或滲出,“迹”指痕迹或遺留的印迹。組合後表示未被完全清除或未被注意到的殘留痕迹。
語境延伸
多用于描述事物未被徹底處理或隱藏的細微線索,如古代文獻中形容圍獵時“下無漏迹”(地面不留遺漏的痕迹)。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七啟》:“下無漏迹,上無逸飛”,以及晉代張協的《七命》:“内無疏蹊,外無漏迹”。兩處均通過“漏迹”強調行動或布局的嚴密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恒修居的完整解釋。
《漏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揭露、暴露或洩露行迹、蹤迹。它常用來形容隱藏的事情被發現或曝光,也可以指人的行蹤被察覺、追蹤。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部首檢字法,可以将《漏迹》分解為2個部首:氵(水)和止(足)。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漏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邶風·擊鼓》中的“白狐狸,能飜騰兮,舞彼鳴鼓。”這裡的“舞彼鳴鼓”指的就是演奏擊鼓而為人所見。後來,《漏迹》逐漸衍生出暴露行蹤的含義。
在繁體中,《漏迹》的寫法為「漏蹤」。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我們可以了解到《漏迹》的古代形式。它的古字形寫法為「漏軌」,在古代文字中,「軌」表示軌迹、行蹤,而「漏」則代表洩露、流出。
1. 那個官員的貪污行為終于被記者揭發,他的漏迹讓人們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2. 這個小偷的漏迹讓警察成功地抓住了他。
1. 行迹 (xíng jì):行蹤、軌迹。
2. 暴露 (bào lù):揭露、顯露。
3. 曝光 (pù guāng):暴露、公之于衆。
1. 揭發 (jiē fā):揭露、發現。
2. 發現 (fā xiàn):察覺、找到。
3. 示蹤 (shì zōng):顯示行蹤、留下蛛絲馬迹。
隱藏 (yǐn cáng):掩蓋、保密。
保密 (bǎo mì):保守秘密、不洩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