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曼胡纓的意思、曼胡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曼胡纓的解釋

結冠的粗帶子。曼,通“ 縵 ”。語出《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説之。”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凱》詩:“悵然感時危,遂被曼胡纓。”亦省作“ 曼纓 ”。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曼纓左帶作後隊,睽睢面目紛追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曼胡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結冠的粗帶子,即古代用來固定冠帽的粗糙系帶。其中“曼”通“缦”(意為無花紋的素帛),強調材質的簡樸。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說劍》,原文描述劍士形象:“蓬頭突鬓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此處“曼胡纓”與散亂的頭發、短衣搭配,突出劍士粗犷不羁的特點。

  3. 曆史注釋
    唐代司馬彪在《莊子》注中解釋:“曼胡之纓,謂粗纓無文理也”,進一步說明其材質粗糙、無裝飾的特征。

  4. 文學引用
    清代顧炎武在《贈于副将元凱》中寫道:“怅然感時危,遂被曼胡纓”,借粗簡冠帶表達憂國情懷;唐孫華《題文姬入塞圖》則以“曼纓左帶”描繪塞外隊伍的簡樸裝束。

  5. 文化内涵
    該詞常與“短後衣”(後幅較短的便服)并用,成為古代俠士或武士的典型服飾符號,體現尚武精神中的質樸特質。

此詞通過服飾細節反映人物身份與性格,其核心特征為“粗簡無紋”,需結合《莊子》語境及後世詩文用例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來源與意義>

《曼胡纓》是一個成語,由“曼”、“胡”、“纓”三個漢字組成。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著名作家曹操的《出師表》。它的意思是指某人裝飾華麗,卻實在無能。

<詞義解析>

1. 曼:讀音màn,意思是華麗、漂亮的樣子。

2. 胡:讀音hú,表示外族、北方;也可以表示粗魯、無知。

3. 纓:讀音yīng,指衣服的領口部分,多為華麗裝飾的飾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曼:部首曰曰,筆畫數為4。

2. 胡:部首曰月,筆畫數為4。

3. 纓:部首曰纟,筆畫數為11。

<繁體和古代寫法>

1. 繁體字:慢胡縈

2. 古代寫法:厖胡纓

<例句>

1. 他穿着曼胡纓的華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這位領導雖然外表曼胡纓,但其實沒有實際能力。

<近義詞和反義詞>

1. 近義詞:錦上添花、雪上加霜

2. 反義詞:庸庸碌碌、清廉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