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曼胡纓的意思、曼胡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曼胡纓的解釋

結冠的粗帶子。曼,通“ 縵 ”。語出《莊子·說劍》:“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説之。”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凱》詩:“悵然感時危,遂被曼胡纓。”亦省作“ 曼纓 ”。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曼纓左帶作後隊,睽睢面目紛追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曼胡纓,又稱“缦胡纓”,是古代武士系冠的粗纓帶,後引申為身份低微的軍士代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詳細含義及文化内涵: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詞源考據

    “曼胡”通“缦胡”,意為“粗而無紋理”。《漢語大詞典》釋“缦胡”為“粗而沒有文理的絲帶”,形容纓帶質地簡樸粗糙。

    “纓”指系冠的帶子,《說文解字》注:“纓,冠系也”,即固定冠帽的繩帶。

  2. 合義解析

    “曼胡纓”本指武士冠上所用的粗制纓帶,因其樸素無華,區别于貴族精緻的冠飾。後衍生為代稱底層兵卒,如《辭源》釋義:“缦胡,粗纓無文理,指低階武士之冠”。


二、文化意象與文學用例

  1. 武士精神的象征

    唐代李白《俠客行》“趙客缦胡纓,吳鈎霜雪明”中,“缦胡纓”借指俠客粗犷不羁的形象,凸顯其豪邁氣概與平民身份。

  2. 階級身份的隱喻

    古代冠纓材質象征社會等級。《春秋左傳注》載“纓以等級分貴賤”,粗纓多用于兵卒,與貴族“朱纓”“貂蟬”形成對比,反映階級差異。


三、學術文獻中的權威釋義


四、曆史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據《周禮·夏官》記載,周代軍制中“卒伍之冠無璎珞,以素纓束之”,印證粗纓為士卒标配。漢代以降,“缦胡纓”漸成詩詞中武士的固定意象,如南朝鮑照詩“骢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鈎。缦胡映青絲,揮刃斬敵酋”,強化其與武勇的關聯性。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李白《俠客行》(中華書局《全唐詩》)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5. 鮑照《代陳思王白馬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網絡擴展解釋

“曼胡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結冠的粗帶子,即古代用來固定冠帽的粗糙系帶。其中“曼”通“缦”(意為無花紋的素帛),強調材質的簡樸。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說劍》,原文描述劍士形象:“蓬頭突鬓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此處“曼胡纓”與散亂的頭發、短衣搭配,突出劍士粗犷不羁的特點。

  3. 曆史注釋
    唐代司馬彪在《莊子》注中解釋:“曼胡之纓,謂粗纓無文理也”,進一步說明其材質粗糙、無裝飾的特征。

  4. 文學引用
    清代顧炎武在《贈于副将元凱》中寫道:“怅然感時危,遂被曼胡纓”,借粗簡冠帶表達憂國情懷;唐孫華《題文姬入塞圖》則以“曼纓左帶”描繪塞外隊伍的簡樸裝束。

  5. 文化内涵
    該詞常與“短後衣”(後幅較短的便服)并用,成為古代俠士或武士的典型服飾符號,體現尚武精神中的質樸特質。

此詞通過服飾細節反映人物身份與性格,其核心特征為“粗簡無紋”,需結合《莊子》語境及後世詩文用例綜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彩箋暢舒超拜扯筋炊事員吹糖人出一頭地翠雞翠眊亶爰道話典爨笃志好學反碼飛爓諷諷浮蟻複職甘水稿籤門上拱聽鈎校刮剌剌規謩海話衡廬鴻毛泰岱緩嚲皇道荒歉穢史檢押焦筆郊赉借如計功進侍涓滴之勞覺路口呆目瞪魁躔兩角丱理值麥蕈蠻會貓鼠同乳骈首就戮迫不及待牆合蒨蔚青田翁侵淫驅令衰落鼠坻天文绨袍之義崄澀掀焰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