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進攘 ”。進取與謙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進讓之道,何其爽與?”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進, 周 也。讓, 漢 也。言 周 未可封禪而封禪為進, 漢 可封禪而不封禪為讓也。” 司馬貞 索隱:“言 周 未可封而封, 漢 可封而不封,為進讓之道皆差之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進攘之道,何其爽與?” 顔師古 注:“攘,古讓字也。”《梁書·張率傳》:“進讓殊事,豈非帝者之彌文哉?”
(2).謂向上表示謙讓。《陳書·姚察傳》:“又詔授祕書監,領著作如故,乃累進讓,竝優荅不許。” 唐 白居易 《與王承宗诏》:“其 德 棣 兩州,以卿進讓,元欲於卿親屬之内,選授一人。”
“進讓”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n rà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進取與謙讓的結合(古代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漢書》等古籍,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到“進讓之道”,指“進取”與“謙讓”的辯證關系。例如,周朝未到封禅時機卻封禅為“進”,漢朝應封禅卻未封禅為“讓”,體現了對時機的權衡。
向上級表示謙讓(古代用法)
在《陳書·姚察傳》中,“進讓”指臣子對君主或上級的謙讓态度,如姚察多次推辭官職任命,以表謙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史記》《陳書》等原文。
進讓,用于動詞、名詞,指一方向他方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或主動做出退讓。
進讓的兩個字都屬于簡體漢字。
進的部首是辶(辵),總筆畫數為11。
讓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7。
進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君子進德修業。” 這裡的“進德”中的“進”就表示進取、積極進步。
而“讓”是“進讓”中的另一個字,意為讓步、退讓,可見《論語》中已有此用法。
進讓的繁體字是「進讓」。
根據古代文獻考證,古時候進讓的字形與今天基本一緻,其中“進”字的形态在古籍中多變,有時表現為「進」,有時則為「進」,但大體上與現代字形相似,隻是結構稍有差别。
1. 在談判中,雙方都要有所進讓,才能達成一緻。
2. 他對我的觀點表示了進讓,我們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了。
3. 在家庭中,夫妻之間要相互進讓,才能維持和諧的家庭氛圍。
進取、進步、進展、進化、讓步、退讓、讓利、讓座
讓步、退讓、妥協、屈服、退讓
争奪、抗拒、堅持、拒絕、不讓、不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