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晉 南北 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 唐 開元 以後,因《東觀漢記》失傳,乃以《史記》、《漢書》、《後漢書》為三史。見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三史》。《後漢書·郡國志序》:“今但録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為《郡國志》。” 唐 劉知幾 《史通·補注》:“如 韓 、 戴 、 服 、 鄭 鑽仰六經, 裴 、 李 、 應 、 晉 訓解三史,開導後學,發明先義,古今傳授,是曰儒宗。” 清 唐孫華 《贈趙松一》詩:“六經貯巾箱,三史供點竄。”
“三史”是中國古代對不同曆史時期三部重要史書的統稱,其具體所指隨時代演變有所差異: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史指《史記》(司馬遷著)、《漢書》(班固著)和《東觀漢記》(東漢官方修撰)。其中《東觀漢記》是東漢至魏晉時期重要的官修史書,記錄了東漢曆史()。
唐代以後
因《東觀漢記》在唐代逐漸失傳,三史調整為《史記》《漢書》和《後漢書》(範晔著)。這一調整反映了唐代對史書體系的重新規範()。
曆史地位
三史與《三國志》并稱“前四史”,是中國古代紀傳體正史的代表作,對研究漢以前至東漢末年的政治、文化、制度等具有核心價值()。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三史”偶爾也指黨史、軍史、新中國史(),但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傳統文獻讨論的“三史”仍以古代史書為主。
《三史》是指中國古代的三部正史,即《史記》、《漢書》和《後漢書》。這三部史書是中國曆史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部分,被稱為"三史"。
拆分《三史》的部首是"八",而筆畫是5畫。
"三史"的繁體寫法是「三史」。
在古代,"三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繁體字而言,其形狀可能會有所變動。
1. 中國的曆史研究離不開《三史》。
2. 學習《三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
3. 他的研究成果使他成為了《三史》領域的權威。
- 三史研究
- 三史編纂
- 三史考據
《史書》、《正史》
非史書、非曆史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