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繭的盆。《南齊書·皇後傳論》:“繰盆獻種,罔非耕織,佩管晨興,與子同事。”
"缲盆"是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qiāo pén,由"缲"(左右結構)和"盆"(上下結構)組成,指古代用于浸繭的容器。
二、字義分解
三、用途與背景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傳統蠶絲工藝中的工具,與缫絲工序相關。古代通過缲盆浸泡蠶繭,便于後續抽絲加工。
四、相關擴展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進一步考證。
《缲盆》是一個成語,意為用繩索織制的盆,比喻過于辛苦艱苦的工作。
《缲盆》是由缶部和笨部組成的漢字。缶部表示陶器,而笨部是指盆。它的總筆畫數為11。
《缲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饑者易為餐,困者易為才,缲筐之思漸閑。”後來,人們将“缲筐”改為“缲盆”,用來比喻艱苦勞動。
在繁體字中,缲盆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缲盆”的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此字在《莊子·逍遙遊》原文中寫作“繰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形式。
1. 他整天忙碌于缲盆的工作,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2. 這個項目真是個缲盆活,每天都要奮鬥到深夜。
缲盆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苦差、辛勞、艱苦、辛酸
輕松、舒適、悠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