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a Fu] 中國神話人物。炎帝的後裔。見“誇父追日”:傳誇父曾追逐落日,途中口渴,飲盡黃、渭河水未止。欲北去飲大澤水,中途渴死。死後手杖化為“鄧林”。誇父子孫繁衍成誇父國
(1).神話人物。參見“ 誇父逐日 ”。
(2).獸名。《山海經·東山經》:“﹝ 犲山 ﹞有獸焉,其狀如誇父而彘毛。”按,《西山經》雲:“﹝ 崇吾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 郭璞 注:“或作誇父。” 袁珂 校注引 郝懿行 雲:“﹝舉﹞與誇聲近,故或作誇父。”
(3).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湖水 出 桃林塞 之 誇父山 ,廣圓三百仞。”按,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東南。
“誇父”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重要人物,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
身份背景
誇父是炎帝後裔,屬于巨人族,身材高大、力大無窮,擅長奔跑。在《山海經》中記載為“幽冥神後土之孫”。
核心傳說
以“誇父逐日”故事聞名:他追逐太陽至禺谷(日落處),途中飲盡黃河、渭河水仍口渴,最終在前往大澤途中渴死。死後手杖化為桃林(鄧林)。
神話延伸
部分文獻提到誇父曾協助蚩尤對抗黃帝,後被應龍斬殺。
如需進一步了解神話細節,可參考《山海經·海外北經》或袁珂《中國神話傳說》。
《誇父》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過于自負驕傲的行為或态度。這個詞語源自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誇父,他追逐太陽,最終在長空中因勞累過度而死亡。因此,《誇父》也常用來形容人因為傲慢自負而自取滅亡的悲劇性境況。
《誇父》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夕(xī)和犬(quǎn),其中夕部表示與日、太陽有關,犬部表示與狗有關。由于《誇父》這個詞是一個複合詞,包含兩個部首,因此整個詞的拆分部首為(夕+犬)。
根據《康熙字典》,《誇父》這個詞的總筆畫為17畫,其中夕部為3畫,犬部為4畫,總共加起來為7畫。
《誇父》一詞最早在《楚辭》這部文學作品中出現,作者是屈原。這篇作品描述了誇父追逐太陽的故事,并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的欲望和個人命運的思考。在繁體中,誇父的寫法為「誇父」。
根據《康熙字典》,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是「誇父」或者「夔父」。這些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和改變,最終定型為現在的「誇父」。
1. 他太誇父了,總是自視甚高。
2. 這位明星因為過于自負,最終在事業上誇父。
3. 誇父之志,必将化為烈火的焦灼。
4. 這種誇父自尊的态度會給他帶來麻煩。
誇大、誇獎、誇張、誇耀、誇口、誇張、大誇特誇
近義詞:自負、自高自大、驕傲、高傲、傲慢
反義詞:謙虛、謙遜、謙和、謙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