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訴狀。 宋 趙抃 《次韻程給事見寄》:“訟牘自憐無日暇,詩筒翻喜入秋新。”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考代書》:“以故觀其訟牘,雖 臯陶 亦必裂眦;訊其口供,即 龍圖 為之發笑。”
訟牍(sòng d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記錄訴訟案件及相關司法活動的文書總稱。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指官府審理案件時形成的書面文件,主要包括: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舊時訴狀的舊稱",而《辭源》則擴展為"訴訟的文書",涵蓋訴訟全流程的書面載體。
在廣義語境中,"訟牍"可泛指官府處理公務的文書檔案。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所述:"訟牍紛沓,案牍積壓",此處即指包括訴訟在内的各類行政公文,反映古代司法與行政合一的治理特點。
訟牍的産生與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密切相關:
在文學作品中,"訟牍"常象征吏治狀态:
《聊齋志異·胭脂》:"訟牍如山,官不能決",借堆積的文書暗喻司法效率低下。
蘇轼《和劉道原見寄》:"厭看訟牒籤押尾",則反映士大夫對瑣碎公務的倦怠。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線上版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第三版)[M]. 商務印書館, 2015: 頁1892.
: [清]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部》[DB/O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53647
: 李學勤. 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的訴訟[J]. 文物, 1981(09).
: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文物出版社, 1990: 頁147-154.
: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 《名公書判清明集》[M]. 中華書局, 1987.
: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卷十[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蘇轼全集校注[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冊4頁2562.
“訟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曆史文獻引用:
宋代趙抃在《次韻程給事見寄》中提到“訟牘自憐無日暇”,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亦用此詞描述訴狀審查的場景。
這些用例表明,“訟牍”常見于古代司法語境,強調其作為官方文書的正式性。
詞義延伸:
“牍”本義為書寫載體,後擴展為公文代稱;“訟”則聚焦于争辯性質,二者結合後特指與訴訟相關的正式文件。
以上信息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福惠全書》等古籍或詞典。
擺張寶界表伯并植孱懦巢傾卵覆醇德琮琤搗氣雕戈調門兒東家孔子東莊圖對半繙纡福德田幅度阜熙更嬴割頭稅顧攬蝦蟆粘鶴阙鴻函钜椟化學元素灰爛魂夢鹄俟景區九和集訓激壯恇怯不前昆台肋肢靈诰淪胥廬山面目梅信彌勒榻念念呢呢尿牀子牌面館磐郢評品平原客瞿塘峽乳膠上六收族雙魚鑰書迹淑茂屬餍速勝素族通賓退前縮後頽缺問安視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