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t a standstill;hang a leg;hesitate to proceed] 停步不前,好像腳被纏住了一樣(多指有顧忌)
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三國演義》
纏住腳不前進。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語本《戰國策·秦策三》:“是以杜口裹足,莫肯鄉 秦 耳!”《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容園》:“餘初以少賤,不得其門而入。及為 張觀察 所得,又以素無謀面之雅,裹足不前。”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九章:“我們不能做有名無實的黨員,不能總在困難面前裹足不前。”
裹足不前(guǒ zú bù qián)是漢語成語,形容因顧慮或畏懼而停滞不前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近義詞 | 反義詞 |
---|---|
畏首畏尾 | 勇往直前 |
躊躇不前 | 義無反顧 |
作繭自縛 | 一往無前 |
提示:該成語常見于書面語,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與"故步自封"混淆(後者更強調自我封閉,而非外部顧慮)。
《裹足不前》是一個成語,意指因受到限制或束縛而無法有所進展,形容局限或阻礙某事的發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裹(衣部,9畫),足(走部,7畫),不(一畫),前(刀部,9畫)。
來源:《戰國策·秦策》中有一則故事,秦穆公率領軍隊進攻魏國,途中發現鞋子磨損嚴重。為了維持行軍速度,因此裹布腳底以保護鞋子,但裹得過緊妨礙行進。這個故事後來被引申為成語,形容受到束縛而無法有所進展。
繁體:裹足不前(裹足不前)。
古時候漢字寫法:裹足不前 (裹足不前)。
例句:他被保守的思維裹足不前,無法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組詞:裹足不前
近義詞:束手束腳、束縛、停滞不前、受限。
反義詞:自由、無拘無束、前進、進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