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火的痕迹。 宋 蘇轼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詩:“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明 李昌祺 《過吳門》詩:“ 西施 去後屧廊傾,歲歲春深燒痕緑。” 清 查慎行 《元日出東便門》詩:“草短沒燒痕,老楊交枯枝。”
“燒痕”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野火焚燒後在地表或物體表面留下的焦黑、炭化痕迹。這一含義多見于文學及曆史描述:
指塑料加工過程中因局部溫度過高導緻的變色、變形或表面破損現象。常見于注塑、熱成型等工藝。
典型表現:
燒痕是指因火焰或高溫導緻的皮膚或物體表面被燒灼後留下的痕迹。它可以是一道紅色、暗紅色或黑色的線條或斑塊,常常帶有疼痛或瘙癢的感覺。
燒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疒(疤痕部首),共有10畫。
燒痕一詞源于漢字,是現代漢語詞彙。在繁體中,燒痕的寫法為「燒痕」。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燒痕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中常用「燒」代替現代的「燒」,而「痕」部則保持不變。
1. 他的手上留下了深深的燒痕。
2. 那個建築的外牆上有明顯的火焰燒痕。
1. 燒傷
2. 火燒
3. 燒灼
4. 燒煮
1. 燒傷
2. 燙傷
3. 灼傷
痊愈
康複
恢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