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事,處理公務。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夫約則易從,儉則用少。易從則不煩,用少則費薄。不煩則涖事者無過矣,費薄則調求者無苛矣。”《新五代史·崔棁傳》:“ 棁 少專於文學,不能涖事, 維翰 乃命 棁 知貢舉, 棁 果不能舉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叉手橫杖》:“古大帥涖事,文武官為之屬吏者,不過庭趨聲喏,今皆蒲伏叩頭,無敢言及喏矣。”
“涖事”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官吏到任後處理公務或監督政務,包含到職履職和臨場監督兩層含義。例如《漢典》提到“涖事”即“視事,處理公務”,與“涖政”(臨朝治理政事)形成關聯。
2. 字形演變 “涖”是“莅”的異體字(見《漢典》異體字标注),二字通用,均讀作lì。其本義為到來,引申為官員到任後開始管理事務。
3. 語境延伸 在具體使用中可細分:
4.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眡事”的差異:後者“眡”通“視”,側重“處理”動作本身(如例句“起眡事”),而“涖事”更強調到任後的職權行使過程。
建議拓展:若需了解“涖”字更多古漢語用法,可查閱《爾雅》《康熙字典》等典籍,的康熙筆劃解析可供參考。
涖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草木枝葉被雨水淋濕,也可以指草木被雨水沖擊成懸崖。
涖事的部首是水(氵)和圭(呈),總筆畫數為15。
涖事最早是從《爾雅》中的釋诂詞,用于形容草木被雨淋濕的情況。後來,《爾雅》中的釋義逐漸演變為指草木被雨水沖擊成懸崖的意思。
涖事的繁體字是澧事。
在古代,涖事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它的部首中間上方有一橫,寫作「氵圭」。
1. 雨後,大山上的樹枝被雨水淋濕,猶如涖事的林海。
2. 經曆了長期的水流沖擊,這些岩石逐漸被雨水沖刷,形成了壯麗的涖事。
涖事常見的組詞有:涖雨(被雨淋濕)、涖水(被水沖擊)。
涖事的近義詞有:淋濕、沖擊。
涖事的反義詞有:幹燥、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