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涖事的意思、涖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涖事的解釋

視事,處理公務。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夫約則易從,儉則用少。易從則不煩,用少則費薄。不煩則涖事者無過矣,費薄則調求者無苛矣。”《新五代史·崔棁傳》:“ 棁 少專於文學,不能涖事, 維翰 乃命 棁 知貢舉, 棁 果不能舉職。”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叉手橫杖》:“古大帥涖事,文武官為之屬吏者,不過庭趨聲喏,今皆蒲伏叩頭,無敢言及喏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涖事,漢語複合詞,由“涖”與“事”構成。《漢語大詞典》釋“涖”為“到,臨”,與“莅”同源,本義指親臨某地或某場合。在古漢語中,“涖事”多指官員到職處理事務,強調親自參與和主持的權威性。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諸侯涖事于魯”,即指諸侯親臨魯國參與政事。

從構詞角度分析,“涖”字從水從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其“象水之臨位”,引申為上位者親臨督導;“事”指具體政務或要務,二者結合突顯權力行使的現場性。明代張自烈《正字通》特别指出:“凡官制中涖任、涖官,皆謂實到其地治事。”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具有穩定性,清代《康熙字典》仍保留“涖,臨也”的核心釋義。現代漢語中多寫作“莅事”,但“涖”作為異體字仍見于古籍整理及特定場合的書面表達。需要說明的是,當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涖事”詞條,其語義已并入“莅臨”“莅任”等相關詞彙體系。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涖事”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官吏到任後處理公務或監督政務,包含到職履職和臨場監督兩層含義。例如《漢典》提到“涖事”即“視事,處理公務”,與“涖政”(臨朝治理政事)形成關聯。

2. 字形演變 “涖”是“莅”的異體字(見《漢典》異體字标注),二字通用,均讀作lì。其本義為到來,引申為官員到任後開始管理事務。

3. 語境延伸 在具體使用中可細分:

4.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眡事”的差異:後者“眡”通“視”,側重“處理”動作本身(如例句“起眡事”),而“涖事”更強調到任後的職權行使過程。

建議拓展:若需了解“涖”字更多古漢語用法,可查閱《爾雅》《康熙字典》等典籍,的康熙筆劃解析可供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謷謷八座背眼钹帽裁詩采斫稱贊愁山悶海畜妻養子疵雜存正代言大決疊不的帝纮谛睨堆壘犯齋夫妻反目高歌猛進狗彘不若彀中乖寡故典含孕河北楊橫土嚄唶宿将貨器賤技劍眉鑒曲節然狂風暴雨連璧贲臨量能授官煉厲溜門沒了當銘刻某某暖坐貧憊青畝髯狎牣積認許山不轉路轉商咄升高神魂颠倒釋法失溜疏剌詩學石印儵昱堂萱兔鈎挖牆腳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