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人質寄住他國作抵押。《史記·蘇秦列傳》:“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 齊 ,名卑而權輕。”
“寄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派送人質到他國作為抵押,常見于古代邦交或結盟場景。例如《史記·蘇秦列傳》提到“夫列在萬乘而寄質于齊”,描述大國派遣人質到齊國以維持關系,但反而導緻自身地位下降。
指因故暫時離開家鄉,在他鄉寄居,帶有無奈與不安的情感色彩。該用法最早見于《左傳》,強調寄人籬下的處境。
兩種含義均與“寄”(依附)和“質”(抵押/本體)相關,但側重點不同:政治含義側重“抵押擔保”,生活含義側重“臨時依附”。需注意古典文獻中多指政治行為,而現代引申義可能偏向生活場景。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或《左傳》相關篇章。
《寄質》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有兩種解釋:
「寄質」的首部「寄」屬于冰的上聲部首,又是由垂聿冰組成。
「寄質」的部首「質」屬于酉的聲符部首,又由金組成。
「寄質」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寄」占6畫,「質」占6畫。
「寄質」是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中,「寄質」的寫法為「寄質」。
在古代,「寄質」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篆書為例,「寄」字的篆書形态為
「質」字的篆書形态為
1. 我将寶貴的畫作寄質給了好友,讓他替我保管。
2. 這部電影在觀衆心中寄質了感動和思考。
1. 寄食:依靠他人養活
2. 寄托:把某種思想或感情寄予于某人或某物
3. 信質:指對他人的誠信态度
近義詞:寄存、寄宿
反義詞:收回、損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