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傾覆邦國。《晏子春秋·谏上十》:“此離樹别黨,傾國之道也, 嬰 不敢受命。”《史記·項羽本紀》:“此天下辯士也,所居傾國。”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二:“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 馬嵬 !”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雪後書懷》:“燕頷封侯空有相,蛾眉傾國自難昏。”
(2).謂耗盡國力。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下》:“故未服之時,勞師遠攻,傾國殫貨,伏屍流血,披堅敗敵如此之難也。”
(3).舉國,全國。極言人多。 唐 杜甫 《留花門》詩:“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拾遺》:“方 符堅 傾國而來,朝野大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當是時,傾國瞻仰,男女喘汗屬於道。”
(4).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唐玄宗 《好時光》詞:“莫倚傾國貌,嫁取箇、有情郎。”《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眼角偷傳傾國貌,心苗曾倩多情種。”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空谷未聞傾國貌,褰帷都作倚門妝。”參見“ 傾國傾城 ”。
(5).指美女。 南朝 梁 何思澄 《南苑逢美人》詩:“傾城今始見,傾國昔曾聞。” 唐 李白 《清平調詞》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齊賢 注:“傾國指妃子。”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泛湖》:“載去 西施 豈無意,恐留傾國更迷君。”
“傾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文獻來源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五類解釋:
傾覆邦國
原指國家覆滅,常用于描述政治危機或政權更疊。例如《晏子春秋》記載“此離樹别黨,傾國之道也”,強調統治失當導緻亡國。
耗盡國力
指過度消耗國家資源,常見于曆史評述。如《漢紀·哀帝紀下》中批評統治者揮霍無度“傾國以營陵”。
舉國、全國
表示範圍廣泛或人數衆多。杜甫《留花門》中“胡為傾國至”描述大規模人群,《聊齋志異》用“傾國瞻仰”形容衆人聚集的場景。
形容女子絕美
文學中的經典用法,代指極美的女性。《二刻拍案驚奇》以“傾國貌”形容女子容貌出衆,現代多用于“傾國傾城”這一成語。
指代美女
由“美麗”引申為美女的借代詞,如唐詩“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
現代常見用法:如今主要用于形容女性容貌極美(如“傾國傾城”),或誇張表達群體規模(如“傾國出動”)。需注意古籍中可能涉及政治或負面含義。
傾國(qīng guó)是一個修飾女性容貌極美麗的詞語。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傾”和“國”。下面将對這些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并介紹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傾”的部首是“人”,它的總筆畫數為7。部首“人”表明了與人相關的意思。另外,它的上部構件是“兒”,表示與兒童相關。合起來,“傾”表示一個人向一邊傾斜的意思。
“國”的部首是“囗”,表示圍繞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8。部首“囗”表示與國家相關。合起來,“國”表示一個團結的、整體的國家。
《傾國》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南朝齊代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九華帖》。後來,這個詞語逐漸流傳開來,并被廣泛使用。在繁體字中,“傾”和“國”都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有很多變化,其中有些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根據古代的文獻記載,古時候的“傾”字寫作“頃”,形狀相似,但有些筆畫的順序和結構有所不同。而“國”字在古代的寫法相對接近現代的形态,隻是結構上略有差異。
1. 她的容貌美麗動人,堪稱傾國傾城。
2. 她一笑傾國傾城,讓人心馳神往。
傾心、傾訴、傾慕
傾城、傾國麗人、閉月羞花
黯然失色、不起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