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期賢佞的意思、三期賢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期賢佞的解釋

漢 王尊 任京兆尹,凡三歲,除惡安良,治績顯著,後為禦史大夫所誣,免官。 湖縣 三老上書為之辯白:“一 尊 之身,三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見《漢書·王尊傳》。後以“三期賢佞”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實。 清 錢謙益 《十一月初六日召對文華殿,旋奉嚴旨革職待罪》詩之十一:“五鼎食烹皆 主父 ,三期賢佞總 王尊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期賢佞”是一個源自《漢書》的成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其含義與背景:

  1.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漢書·王尊傳》。西漢時期,王尊任京兆尹(京城最高行政長官)三年間,政績顯赫,除暴安良,卻遭禦史大夫誣告被免職。湖縣三位鄉紳上書為他辯白,感歎道:“同一人在三年任期裡,先被稱頌為賢臣,後又被貶為佞臣,豈不荒謬至極?”這一事件成為典故來源。

  2. 字面與引申義

    • 字面義:“三期”指三年任期,“賢佞”分别代表賢良與奸佞。字面意為“同一人在任期内被評價為賢臣和佞臣”。
    • 引申義:比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現象,常用于諷刺社會或當權者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3. 用法與示例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 “此事如同三期賢佞,忠奸難辨。”
    • 在評價曆史人物時,可借以批評輿論反複無常。
  4. 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揭示了古代官場中因權力鬥争導緻評價标準混亂的現象,至今仍具有警示意義,提醒人們需客觀看待人物功過。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期賢佞》的意思

《三期賢佞》是指古代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通過三種不同的階段來區分人的品德和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期賢佞》中的字拆分為:

三(三點水 + 一橫 + 一撇)

期(月 + 一丨 + 又)

賢(貝 + 大)

佞(人 + 艮 + 又)

來源和繁體

《三期賢佞》來自于《論語·子張篇》中的一句話:“溫、良、恭、儉、讓與人同,非三者而何?” 這句話是孔子對于優秀人才的評價。

《三期賢佞》沒有繁體字,因為繁體字主要用于古代漢字的修繕和整理,而不是創造新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在《三期賢佞》的情況下,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三:參

期:旗

賢:賢

佞:佞

例句

《三期賢佞》在《論語》中的例句為:“溫、良、恭、儉、讓與人同,非三者而何?” 這句話意思是說隻有具備溫和、良好、恭順、節儉、能與人和睦相處的品德,才能被稱為賢人。

組詞

與《三期賢佞》相關的組詞:

賢者:指具備高尚品德、有才華的人。

佞人:指心機深、虛僞做作的人。

近義詞

和《三期賢佞》近義的詞彙包括:

溫良恭儉讓:這是《論語》中提到的五種品德,與《三期賢佞》所指的一緻。

反義詞

與《三期賢佞》反義的詞彙包括:

粗魯:指行為言辭不文明、缺乏禮貌的人。

奸詐:指心機深、陰險狡詐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