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禱禳的意思、禱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禱禳的解釋

祈禱鬼神求福除災。 唐 柳宗元 《時令論下》:“語怪而威之,所以熾其昏邪淫惑而為禱禳猒勝鬼怪之事,以大亂于人也。” 宋 蘇轍 《祭靈惠汪公文》:“自夏及秋,中間禱禳,神不厭瀆,卒保康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禱禳”是中國古代宗教儀式中的複合祭祀行為,由“禱”與“禳”兩個獨立動詞構成,其核心内涵是通過祝告神靈以祈求消災解厄。《漢語大詞典》将該詞定義為“禱祝禳災”,特指以特定儀軌溝通神明,達到祛除災禍的目的。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禱”字本義為向神靈陳述願望,《說文解字》釋作“告事求福也”,強調用語言與神明溝通;“禳”則專指消弭災異,《周禮·天官》鄭玄注稱“卻變異曰禳”,着重于消除已現的兇兆。二者結合形成的“禱禳”,完整涵蓋了從訴求表達到災厄解除的儀式過程。

在實踐層面,禱禳常見于古代官方祭祀體系。《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太常卿主持的“大傩”儀式即屬典型禱禳活動,包含誦讀祭文、驅疫舞蹈等程式。民間應用中,宋代《東京夢華錄》詳述了汴京百姓于疫病流行時“設醮禱禳”的習俗,反映了該儀式在不同社會層級的滲透。

現代宗教學研究指出,禱禳儀式蘊含着“天人感應”的哲學思維,其操作範式遵循《春秋繁露》提出的“災異譴告”理論,認為自然災害與人事失和相關聯,需要通過特定儀式恢複天人和諧。這種認知體系在《禮記·祭法》中得到系統化闡述,成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危機應對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禱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通過宗教或巫術儀式祈求福祉、消除災禍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曆史用例

3.文化背景

4.現代認知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時令論》《祭靈惠汪公文》等原文(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影薄瘠報喜不報憂鼈封冰齒播郎鼓擦擦才緻草木皆兵铛油弛拙出處道誼耳括子富春腹實概念的概括高瓦駭怕翰池酣呶豪麤槐榆火奴魯魯薦悼謇愕戛然而止結構金鳌玉棟拉馬臉波連染鱗羅緑蔭蔭劘蕩撚信孽障種子評點本平沙輕敵清一色勤政聚會起書榮衰塞路上官體上算賞贈山劫沙湧聲屈神儀室第刷絲硯談助跳火坑同等對待違節危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