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加在犯人頸、手、足上的三件刑具。《漢書·司馬遷傳》:“ 魏其 ,大将也,衣赭,關三木。” 顔師古 注:“三木,在頸及手足。”《後漢書·馬援傳》:“可有子抱三木,而跳梁妄作,自同分羹之事乎?” 李賢 注:“三木者,桎、梏及械也。” 明 張煌言 《虜廷以餘倡義既久波累親朋搒掠備至聞之泫然》詩:“所悲諸父行,斑白撄三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大總統令内務司法兩部通饬所屬禁止刑訊文》:“三木之下,何求不得!”
“三木”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古代刑具(核心含義)
指桎(頸枷)、梏(手铐)、拲(腳鐐)三種木制刑具,專用于重刑犯(如謀逆、殺人等)。其作用是将犯人的頸部、手腕和足部同時束縛。
例證:《漢書·司馬遷傳》記載“衣赭,關三木”,即描述犯人穿着赭色囚衣并佩戴三木。
二、成語引申義
象征“堅固穩定”的抽象概念,由“三”表多數、“木”表堅固特性組合而成,比喻人或事物難以動搖。
其他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考慮刑具或成語的本義,其他含義多屬衍生用法。
三木是一個漢字,意思是由三個木頭組成的椅子。
三木的部首是木字旁,由于三個木頭,因此共有三個筆畫。
三木一詞起源于古代家具的制作工藝。在古代,人們常用木頭制作家具,椅子也不例外。而為了增加舒適度和穩定性,人們會用三根木頭來制作椅子,以便增加承重能力和穩定性。因此,三木這個詞就由此而來。
繁體字“三木”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三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早在戰國時期的古代漢字中,三木的寫法是“叒木”,表示兩塊木頭重疊在一起。到了秦漢時期,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1. 這把椅子是用三木制成的,非常堅固耐用。
2. 我買了一個三木的書架,可以放很多書。
三木闆、三木家具、三木椅、三木桌
三木椅可以與三木椅子互換使用。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三木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