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依從人的意願而改變(其形狀)。《書·洪範》:“木曰曲直,金曰從革。” 孔 傳:“金可以改更。” 孔穎達 疏:“金可以從人改更,言其可為人用之意也。”《漢書·五行志上》:“ 劉歆 以為金石同類,是為金不從革,失其性也。”《說文·金部》:“金,從革不韋。” 段玉裁 注:“從革……謂順人之意以變更成器,雖屢改易而無傷也。”一說為從順和變革。見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尚書三》。
“從革”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物質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字源與基礎釋義
“從”本義為“跟隨、遵從”,《說文解字》釋為“隨行也”;“革”指“變革、更改”,《說文解字》稱“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引申為改變本質的動作。二字合用時,“從革”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事物因勢而變,遵循客觀規律進行變革”,強調順應與革新的辯證統一。
2. 五行學說中的特殊含義
在《尚書·洪範》五行理論中,“金曰從革”是核心概念之一。此處“從革”特指金屬屬性:一方面“從”代表金屬可隨外力改變形态(如鍛造),另一方面“革”象征金屬具備肅殺、變革的特性。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闡釋:“金順人之範而變革其形,故謂從革”。
3. 文獻中的引申用法
古代文獻常以“從革”喻指社會規律。如宋代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引“兌為金,從革而新”,将金屬特性類比為破舊立新的改革精神。明代《本草綱目》則從藥用角度記載:“金石類藥物多具從革之性,能破瘀生新”,體現該詞在傳統科學領域的應用。
“從革”是一個多維度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字面構成
由“從”(順從、依從)和“革”(變革、改變)組成,字面意為順應意願進行改變,尤其指金屬可被鍛造的特性。例如《尚書·洪範》記載“金曰從革”,指金屬可依人的需求改變形狀。
引申義
擴展為社會或政治領域的改革,如描述大規模變革行動。例句:“新政權成立後,需從革命者向執政者轉變”。
中醫運氣學說
指金運不及的狀态,即金屬性因不足而順從改變。《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到“金曰從革”,認為此時金失去堅硬特性,易被外力重塑。
命理學(四柱八字)
特指辛日出生者若地支見巳、酉、丑(金局),需配合火元素(如丙、丁)才能成器,但忌火過旺()。
“從革”既描述金屬可塑性,又象征順應時勢的改革精神,并在傳統文化中與五行、醫學、命理等深度關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領域用法,可參考《尚書》原文或中醫典籍。
愛博而情不專鳌圖白镴白麻紙拜免保齡球運動粲者辰告乘雷初旭祠廪代數式底節丢掉放溢飛軿伏石改天換地高空貢誠刮劘骨寒毛豎歸怨漢牍禾石華景花柱簡信夾錫錢精剛驚惶緊那羅晉谒祲兆娟嬛娵訾虧圖濾色鏡率順撓秧旗節清沖邛邛距虛棄唾綦溪戚裔勸架衽席不修深明大義世變十六角水曲說序踏紅癱廢外姻萬幾無關宏旨銜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