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駐兵守衛。《史記·秦始皇本紀》:“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 鹹陽 。”《後漢書·劉玄傳》:“右輔都尉 嚴本 恐失 更始 為 赤眉 所誅,将兵在外,號屯衛而實囚之。”
(2).指兵衛之所。《後漢書·窦憲傳》:“ 憲 懼見幸,分宮省之權,遣客刺殺 暢 於屯衛之中。” 李賢 注:“屯兵宿衛之所。”《明史·藍玉傳》:“ 玉 遣百戶 毛海 誘縛其父子,送京師誅之,而盡降其衆,因請增置屯衛。”
(3). 隋 唐 時禁衛軍的一種。 隋 開皇 中置十二府,統禁衛兵,後改置擴充為十六衛,左右屯衛即為其中二衛, 唐龍朔 改稱左右威衛, 五代 周 避 郭威 諱,複稱屯衛。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三》,《文獻通考·職官考十二·左右威衛》。
“屯衛”是一個曆史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駐兵守衛
指軍隊駐紮某地進行防衛,屬于軍事防禦行為。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盡徵其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
兵衛之所
代指軍隊駐紮的場所或軍事據點。如《後漢書·窦憲傳》提到“屯衛之中”,即指屯兵的營地。
禁衛軍制度(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的一種禁衛軍編制:
相關記載可見《舊唐書·職官志》《文獻通考·職官考》《後漢書》等史籍。
《屯衛》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把部隊駐紮在某個地方進行防守。
《屯衛》的部首是屍(shī),筆畫數為11。
《屯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是用于軍事方面的用途。繁體寫法為「屯衛」。
在古代,屯衛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相近。例如古代寫法可能為「屯衞」等。
1. 在邊境地區屯衛的部隊,在那裡負責守衛邊防。
2. 為了保護村莊的安全,村民屯衛起來,組成了自衛隊。
1. 屯兵:指駐紮在某地的軍隊。
2. 衛戍:指駐防、守備軍事基地。
3. 屯田:指将農民集中在一起,共同屯兵耕作。
近義詞包括:守衛、駐守、紮營。
反義詞包括:進攻、出擊、行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