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司的意思、藩司的詳細解釋
藩司的解釋
(1).官名。 南北朝 時州刺史的别稱。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并求入奉靈櫬,藩司抑而不許。”
(2).官名。 明 清 時布政使的别稱。主管一省民政與財務的官員。《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訪得 潘自業 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門隱佔身體……毒害良民,無所不為。”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司的解釋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
網絡擴展解釋
“藩司”是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南北朝時期
含義:指州刺史的别稱,主要負責地方行政與軍事管理。例如南朝梁沈約的碑文中提到“藩司抑而不許”,即指地方刺史的職權限制。
二、明清時期
含義:成為布政使的别稱,隸屬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財政及戶籍事務,相當于現代省長兼財政廳長的職能。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藩司衙門”即指布政使的辦公機構。
主要職責:
- 民政管理:包括戶籍、賦稅、科舉等;
- 財政統籌:負責全省錢糧征收與調配;
- 監督下屬:考核州縣官員政績。
三、其他延伸含義
在成語中,“藩司”可比喻權力受限制(如提到),但此用法較少見,多用于文學修辭。
四、與現代官職對比
明清時期的藩司(布政使)與臬司(按察使)共同構成省級行政核心,前者管民政財政,後者管司法刑獄,類似現代副省長分管不同領域的協作模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儒林外史》或明清地方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司(Pān sī)這個詞意思是指封建時代官職的一種,主要負責管理轄地内的安全和秩序。藩司的拆分部首是艹和司,總共有7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封建制度,是一種地方官職的稱呼。在繁體字中,藩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藩司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形狀可能有細微差異。一個例句可以是:他被任命為該地的藩司,負責維護地方治安。
一些與藩司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藩司制度、藩司職責、藩司地位。藩司的近義詞可能有巡撫、宰相,而反義詞可能是普通人、平民。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