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恪的意思、三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恪的解釋

周 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 周 封三朝說法有二。一說封 虞 、 夏 、 商 之後于 陳 、 杞 、 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 虞閼父 為 周 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 大姬 配 胡 公,而封諸 陳 ,以備三恪。” 杜預 注:“ 周 得天下,封 夏 、 殷 二王後,又封 舜 後,謂之恪,并二王後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說封 黃帝 、 堯 、 舜 之後于 薊 、 祝 、 陳 。《詩·陳風譜》 唐 孔穎達 疏:“案《樂記》雲:‘ 武王 未及下車,封 黃帝 之後於 薊 ,封帝 堯 之後於 祝 ,封帝 舜 之後於 陳 ;下車乃封 夏後氏 之後於 杞 ,投 殷 之後於 宋 。’則 陳 與 薊 祝 共為三恪, 杞 宋 别為二王之後矣。”後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新唐書·玄宗紀》:“﹝ 天寶 九載﹞九月辛卯,以 商 、 周 、 漢 為三恪。”《新五代史·晉高祖紀》:“﹝ 天福 二年春正月﹞封 唐 宗室子為公,及 隋 酅公 為二王後,以 周 介公 備三恪。” 清 錢謙益 《會同館》詩之一:“會朝 青海 班三恪,莫訝胡兒説會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恪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特殊分封形式,專指周王朝對前代三朝後裔的尊封。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周武王克商後,遵循“興滅國,繼絕世”的儒家政治理念,封黃帝、堯、舜的後裔分别為薊、祝、陳三國諸侯,以示對先王德政的尊崇。這一制度體現了“存二王後”的禮制原則,即新王朝建立後保留前兩朝宗祀,并加封第三代後裔為“恪”,以三為尊數表達禮敬。

《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進一步闡釋:“恪者,敬也。待之以敬,列于賓客。”三恪享有“賓而不臣”的特權地位,其封地可保持原有曆法和服色,如《史記·周本紀》載周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實際執行中存在虞夏商三代後裔并封的情況。這種制度設計既彰顯新政權的合法性,又通過文化包容實現政治整合,對後世王朝處理前朝宗室問題具有範式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三恪”是中國古代周朝建立後為彰顯正統地位、安撫前朝後裔而實行的分封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三恪”指周朝分封前代三個王朝(或聖王)的後裔為諸侯,賜予封地和爵位,以示對前朝的尊崇。“恪”意為尊敬,象征新政權對曆史傳承的認可。

二、分封對象的兩種說法

  1. 虞、夏、商後裔說
    封虞舜後裔于陳國(今河南淮陽),夏朝後裔于杞國(今河南杞縣),商朝後裔于宋國(今河南商丘)。此說見于《左傳》及杜預注疏。

  2. 黃帝、堯、舜後裔說
    另一說認為分封黃帝後裔于薊(今北京)、堯後裔于祝(今山東濟南)、舜後裔于陳。此說見于唐代孔穎達對《詩經》的疏解。

三、政治目的與意義

四、後世影響

漢代以後,曆代王朝多效仿“三恪”制度,如曹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唐代封隋朝後裔為酅國公,形成“二王三恪”傳統(即尊前兩朝為“二王”,前三朝為“三恪”)。

五、相關争議

關于分封對象的具體朝代,曆史記載存在差異,可能與周初分封策略調整或後世學者解讀不同有關,但核心思想均為通過禮制鞏固政權合法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百務柏子塔班曹邊奏筚路藍縷犦矟忏洗超離朝儒陳根齒録蚩妍骢馬郎大爵定向培養東武吟風雨時若腑冷婦闾更正含怒皓白鶴闆華骝化色五倉會少離多或然健水進功酒過卡奴窪袴管哰哰唔唔量置練習曲龍頭人羅刹國落葉蒙巾面謝妙工南北納異餒鬼傔人橋墩起龍囷簏曲取灑筆時力失律實證主義順物天高聽卑晩夏文禽遐戀現丑相形見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