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恪的意思、三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恪的解釋

周 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 周 封三朝說法有二。一說封 虞 、 夏 、 商 之後于 陳 、 杞 、 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 虞閼父 為 周 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 大姬 配 胡 公,而封諸 陳 ,以備三恪。” 杜預 注:“ 周 得天下,封 夏 、 殷 二王後,又封 舜 後,謂之恪,并二王後為三國。其禮轉降,示敬而已,故曰三恪。”一說封 黃帝 、 堯 、 舜 之後于 薊 、 祝 、 陳 。《詩·陳風譜》 唐 孔穎達 疏:“案《樂記》雲:‘ 武王 未及下車,封 黃帝 之後於 薊 ,封帝 堯 之後於 祝 ,封帝 舜 之後於 陳 ;下車乃封 夏後氏 之後於 杞 ,投 殷 之後於 宋 。’則 陳 與 薊 祝 共為三恪, 杞 宋 别為二王之後矣。”後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新唐書·玄宗紀》:“﹝ 天寶 九載﹞九月辛卯,以 商 、 周 、 漢 為三恪。”《新五代史·晉高祖紀》:“﹝ 天福 二年春正月﹞封 唐 宗室子為公,及 隋 酅公 為二王後,以 周 介公 備三恪。” 清 錢謙益 《會同館》詩之一:“會朝 青海 班三恪,莫訝胡兒説會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恪”是中國古代周朝建立後為彰顯正統地位、安撫前朝後裔而實行的分封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三恪”指周朝分封前代三個王朝(或聖王)的後裔為諸侯,賜予封地和爵位,以示對前朝的尊崇。“恪”意為尊敬,象征新政權對曆史傳承的認可。

二、分封對象的兩種說法

  1. 虞、夏、商後裔說
    封虞舜後裔于陳國(今河南淮陽),夏朝後裔于杞國(今河南杞縣),商朝後裔于宋國(今河南商丘)。此說見于《左傳》及杜預注疏。

  2. 黃帝、堯、舜後裔說
    另一說認為分封黃帝後裔于薊(今北京)、堯後裔于祝(今山東濟南)、舜後裔于陳。此說見于唐代孔穎達對《詩經》的疏解。

三、政治目的與意義

四、後世影響

漢代以後,曆代王朝多效仿“三恪”制度,如曹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唐代封隋朝後裔為酅國公,形成“二王三恪”傳統(即尊前兩朝為“二王”,前三朝為“三恪”)。

五、相關争議

關于分封對象的具體朝代,曆史記載存在差異,可能與周初分封策略調整或後世學者解讀不同有關,但核心思想均為通過禮制鞏固政權合法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恪

三恪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三”和“恪”,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三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翩翩》中的一句話:“胡笳何恪,樂隻君子。”意為美妙動聽的胡笳聲音,使人忍不住陶醉其中。後來,人們将“胡笳何恪”中的“恪”字獨立出來,并廣泛引用。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三恪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三恪”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由12個筆畫組成,底部左邊為“三”字,上面右邊為“恪”字。

例句

組詞

三千恪守、三世恪守

近義詞

忠誠、敬業

反義詞

漠不關心、不負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