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錄;錄用。《魏書·盧水胡沮渠蒙遜傳》:“前後奉表,貢使相望……未審津塗寇險,竟不仰達,為天朝高遠,未蒙齒録?” 宋 王安石 《辭赴阙狀》:“辠逆餘生,尚蒙齒録,非臣隕首所能報稱。” 康有為 《贈陳鎮南編修兄》詩:“落魄行路隅,誰肯加齒録?”
(2).科舉時代,彙刻同榜者姓名、年齡、籍貫、三代等的冊籍。也稱同年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一·試錄齒錄》:“科場試録齒録,其來已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張鴻漸》:“月餘,孝廉偕一同榜歸,雲是 永平 張 姓,十八6*九少年也。 張 以鄉、譜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裝,出齒録,急借披讀,真子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齒録漢語 快速查詢。
齒録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齒錄”,指收錄、記載或登記名冊的行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齒”指牙齒,引申為排列、序列;“錄”指記錄、登記。二字組合後,表示按順序收錄或登記名冊,常用于科舉考試、官職任免等正式場合。例如《隋書·經籍志》載:“凡舉人,皆須齒録于州縣。”(來源:《漢語大詞典》)
引證釋義
唐代文獻《通典·選舉典》提到:“進士及第者,皆齒録于禮部。”此處指将考中進士者的姓名按次序記錄在官方檔案中(來源:《辭源》)。明代《字彙》進一步解釋:“齒録,猶編次也”,強調其編排、整理的涵義(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相關詞組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研究古典制度或文獻的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
“齒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分為以下兩方面:
收錄或錄用
“齒録”最早指對他人的收錄或任用,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魏書》中記載“以臣年小,不及齒錄”,即因年齡未被任用。宋代王安石《辭赴阙狀》也提到“尚蒙齒録”,表示被朝廷錄用。
科舉時代的“同年錄”
在明清科舉制度中,“齒録”指代彙集同榜進士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的冊籍,亦稱“同年錄”。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提及通過“齒録”确認親屬關系,王士禛《池北偶談》也記載其曆史淵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魏書》《池北偶談》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辭書如漢典、查字典的釋義。
懊悔無及抱恨苾芬吵吵呈納斥土從茲篡人大猷獨門獨院杜學梵閣風器瘋癱富謙剛戾勾串棺錢海裡還心花朝谫愚蕉紗嗟詠擊毂摩肩急濬禁圉舊匹吉語積阻聚餐魁崛老底子羅師爐穗買榜南腔北調帡蒙籤疏前線七了八當青髩青鼠驅突嚷聒慎覈蛇婆失饪疏宕水粉疏夢調弦品竹體内籊籊痛擊同欲相挈相思草閑神野鬼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