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 名塔。在 麻城縣 西十公裡的 九龍山 上。相傳為 唐德宗 時 虛應禅師 所建。因有柏樹盤生于中,每至立秋日午,塔四面無影,故名。系磚砌仿木結構,七層六角重檐樓閣式,其左右上角各置一小龛,中供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内有螺旋踏道,可登頂遠眺。
柏子塔是位于中國湖北省麻城市閻家河鎮的一座唐代古塔,得名于其獨特的建築形态與曆史傳說。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分項解析:
指柏樹,象征堅貞長壽。《說文解字》釋為“椈也”,因其木質堅韌、四季常青,古代常用于建築及祭祀。
此處作詞綴,表小型建築或派生結構,如“亭子”“塔子”,體現其形制精巧的特征。
梵語“stūpa”音譯,原為佛教藏舍利之所,《一切經音義》載:“塔,藏佛骨處也。”後泛指多層佛塔建築。
柏子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高逾30米,始建于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其名來源有二:
塔内設佛龛供奉舍利,體現“見塔如見佛”的禅宗思想(《中國佛教建築史》。
民間視柏樹為祥瑞,衍生“繞塔三圈,福壽綿延”的祈福習俗(《荊楚歲時記》考釋。
1988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唐代密檐式結構為長江中遊孤例(國家文物局檔案。
清康熙《湖廣通志》稱其“柏子淩雲”為麻城八景之首,印證其人文地位。
資料來源:
“柏子塔”這一詞語具有雙重含義,既指湖北省麻城市的一座曆史建築,也作為成語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麻城市閻家河鎮九龍山,始建于唐建中四年(78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湖北省現存最早的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被譽為“楚天第一塔”。
建築特色
曆史與文化價值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早期六角形佛塔的典型實例,見證了佛教文化與本土建築的融合。1938年塔頂遭戰損,2013年完成修複并複建九層,現高34.72米。
在漢語中,“柏子塔”被引申為形容詞,比喻事物或人的高大、威嚴:
民間相傳其建造與鎮壓“帝王之氣”的風水傳說相關,亦被視為佛教信仰與地方文化的象征。如今,它不僅是麻城的地标,更承載着當地人的鄉愁與曆史記憶。
跋來報往榜信飙發兵敗如山倒筆政唱白臉饞眼塵觸愁壘創意造言楚房出震之君彈禁倒戈吊皮法隆寺風行革偃幹丐幹屍更王桂馥蘭香骨解鹖旦赫蘇氏昒爽監考簡驗儉約焦滅激宕驚散靜獄金四開巋望攬跋量珠離世異俗盧盧牦虱抹光南熏北鄙拈花一笑樸壹仆媵乾媽囚制铨汰趨履榮草融會十二國豎義私胎天産銅池痛殲退賠駝褐微聞绡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