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囷鹿。糧倉。 宋 蘇轼 《密州祭常山文》:“自秋不雨,霜露殺菽。黃糜黑黍,不滿囷簏。”
“囷簏”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組合詞彙,目前未在常規漢語詞典或文獻中發現标準釋義。根據單字拆分和古漢語用法,可作如下推測:
囷(qūn)
指古代圓形谷倉,《說文解字》釋為“廪之圜者”,即用于儲存糧食的圓形建築。例:《詩經·魏風·伐檀》有“胡取禾三百囷兮”。
簏(lù)
本義為竹編箱簍,如《說文》注“竹高箧也”,指盛放書籍或物品的竹制容器。例:《世說新語》載“發簏中書”。
組合可能性分析
建議
若無具體出處,可能存在拼寫誤差或生造詞。若源自特定文獻,請補充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考據。
囷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倉庫、倉房。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囗”和“罒”兩個部首,其中“囗”表示圍牆,而“罒”表示編織的意思。
囷簏的筆畫數為18劃。其中,“囗”的筆畫數為3劃,“罒”的筆畫數為15劃。
囷簏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時期的《周禮·天官冢宰》。在這部典籍中,囷簏指的是儲糧的倉庫。
繁體字“囷簏”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古代對“囷簏”這個詞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變化,特别是在篆書時期。
篆書是古代印章上使用的字體,它的字形比較繁複。在篆書中,“囷簏”的字形為䇿,其中的“囷”字形為方框内有一個“口”,表示圍攏的意思;而“簏”的字形分為兩個部分,“⿸竹”表示竹子,“䇿”表示編織的意思。
1. 這座囷簏能儲藏大量谷物。
2. 農民們将農作物收割後存放在囷簏裡,以備後用。
1. 組詞:囷室、囷倉、倉囷。
2. 近義詞:倉庫、庫房。
3. 反義詞:出庫、放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