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納不同見解。《後漢書·儒林傳上·張馴》:“擢拜侍中,典領祕書近署,甚見納異。” 南朝 梁簡文帝 《大6*法頌》:“衢室納異,明臺引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納異漢語 快速查詢。
“納異”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容納不同見解或接納不同的人與事物,強調包容性和開放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納”(接受、容納)和“異”(不同、差異)組成,字面指接受差異。其引申義既包括對不同觀點的包容,也涵蓋對多元文化、性格的接納。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儒林傳上·張馴》,描述張馴因才能被提拔并“甚見納異”,體現對異見的重視。南朝梁簡文帝的《大法頌》中“衢室納異”進一步用典,暗指君主廣納谏言。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的包容态度,例如:“他善于納異,團隊氛圍和諧”。亦可指社會、國家層面的文化融合,如“城市文化納異,吸引多元群體”。
近義與關聯概念
與“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等成語内涵相近,但更側重主動接納而非被動包容。
“納異”既是一種處世态度,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其價值在多元共存的現代語境中尤為突出。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及南朝相關典籍。
納異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拼音為nà yì。
納異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巳,纟是紡織品,巳是地支十二支之一。它的總筆畫數為9。
納異源自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繁體字方面,納異的繁體字為納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納異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納的古代寫法中可以看到衣物的形象,象征着文字記錄。異的古代寫法中則有象征山川的形狀。
1. 他對于納異的問題有深入的研究。
2. 這個詞的納異讀音是什麼?
納異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一些常用詞組,例如:
1. 納悶:感到困惑不解。
2. 異常:與平常不同的。
3. 納涼:在清涼的地方休息。
納異的近義詞包括:
1. 收納:接受、容納。
2. 接受:接納、承認。
3. 怪異:奇怪、不同尋常。
納異的反義詞包括:
1. 同樣:一樣、相同。
2. 常規:常規、平常。
3. 正常:正常、合乎規定。
【别人正在浏覽】